第十篇 地形篇(2 / 3)

30日,紅4軍30團排長李慶酞,帶著一個排插到敵人的師部,張輝瓚見敗局已定,帶著幾個親信跳窗而逃,他們剛剛躲進一片樹林,一名紅軍戰士大喝了一聲:“什麼人,快出來!”

這夥人哆哆嗦嗦地走了出來,其中一個上身穿了件不合身的棉衣,下身卻是一件呢子褲,光著頭,兩隻眼睛四下亂轉,官不像官,兵不像兵。

“你是什麼人,報上你的名字來。”

沒有人回答,那個光頭,東看看,西看看,好像問的是別人。

“你看個啥子嘛,問的就是你嘛。”李慶猷一步跨到了他的麵前。

“長官問我?我是……我是……書記官,一個小小的官!”

李慶猷上下打量著他,這家夥肥頭大耳,眼裏閃著凶光,一副目中無人的樣子,他衝上去扒去了他的棉衣,大叫一聲:“張輝瓚!”

“唉……”張輝瓚下意識地應了一句,發現走了嘴,又說:“我不是,我不是呀!”

“走,上司令部去!”

走到司令部,張輝瓚看到了朱德,一下子來了精神:“你們要多少錢?出多少錢你們放我回去?”

“我們不要錢,”朱德說。

張輝瓚出了一身冷汗,:“那你們要我做什麼?”

“我們要在老百姓麵前公審你,要你償還血債!”

張輝瓚頓時嚇得猶如一灘稀泥,忙說道:“我要去見潤之先生。”

見到了毛澤東,張輝瓚連連鞠躬,口稱:“有罪,在罪!慚愧,慚愧。”

毛澤東哈哈大笑了:“我不是說,要剃朱毛、的頭嗎!怎麼反叫我們剃了你的頭呢!”

“潤之先生,不要殺我,我給你們捐款、捐藥、捐槍彈,要什麼都可以!”

“不殺,不殺,我還要讓你當軍事教員。”

毛澤東關照部下要好好看管他,不要殺他。可無奈這個“張屠夫”民憤太大,加之“左傾路線”的影響,張輝瓚還是被砍了頭。

張輝瓚讓紅軍殺了頭的消息傳到了武漢,蔣介石再次調動20萬軍隊。派軍政部長何應欽為總指揮,要3個月之內消滅紅軍。

紅軍隻用了15天時間,硬是將蔣介石苦心經營數月的第二次“圍剿”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創造了“各個擊破”的輝煌戰例。毛澤東用他的淩雲筆寫下了《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那激越壯美的詩篇:“……七百裏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行軍如卷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

第二次反“圍剿”後僅僅一個月,江西蘇區又陷入了敵人的第三次“圍剿”之中,敵人“圍剿”的規模逐步升格,兵力由第二次“圍剿”的20萬猛增至30萬,其中主力軍改為陳誠、羅卓英、趙觀濤,衛立煌、蔣鼎嫡係部隊,蔣介石還專門請來了德、日、英許多軍事顧部為他籌劃,並自任總司令,到南昌親自指揮,其戰術由“步步為營”改為“長驅直入”、“分兵合擊”,企圖與我軍在贛江邊上決一死戰,發誓:“不消滅朱毛,拆不罷休。”

7月1日,蔣介石頒布了“圍剿”命令,敵30萬大軍兵分三路,像洪水一樣洶湧而來,一下子幾乎全部占領了中央根據地。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毛澤東決定仍然堅持“避敵力,打其虛弱”的方針,采取“磨盤戰術”首先繞敵背後,搗其後路,由興國經萬安突破富安之點,爾後由西自東橫掃過去,甩敵主力於贛南,置敵於無用武之地,造成敵地疲勞之勢,選可以者消滅之。

紅4軍開始千裏回師贛南,10師作為紅軍的主力,長途跋涉8天時間,迅速繞過深入蘇區的敵軍前鋒,向贛南根據地的興國地區集結。

8月4日,部隊按照毛澤東的批示,給大白馬穿上黑衣,把鍋碗瓢勺鍬鎬纏上布條,禁止一切燈光和聲響,突然秘密地由高興圩以西,一夜之間插到良村以南,早已占領良村的敵郝夢麟54師還沒有醒過來,我軍已分頭多路搶占了良周圍各個山頭,接著,我乘勝猛打猛衝,短短幾個鍾頭,就結束了戰鬥。

紅4軍馬不停蹄,疾走了三天,在黃陂與紅12軍一道,全殲敵人4個團。

敵人糾集20萬人馬向黃陂撲來。

朱德、毛澤東果斷下令,“準備突圍穿插!”

紅12軍牽著敵人的鼻子,向東北方向走,把敵人拖得筋疲力盡。

紅4軍則隨主力向西突圍,來到興國境內的楓邊,白石一帶休整待命,敵人被紅軍拖得疲憊不堪,士氣沮喪,真是到了肥的拖瘦,瘦的拖死的地步了。

蔣介石一看,30萬大軍3個月作戰,不僅沒有消滅紅軍,反而連吃敗仗,各路敵軍也都怨聲載道,不得不下令撤退。

紅1方麵軍決定追殲敵人,紅4軍為中路軍,在高興圩與敵19路軍異型了一場子第三次反“圍剿”中最慘烈的激戰,血戰兩晝夜,敵人死傷4000多,紅4軍傷亡也不小,11師師長曾士峨壯烈犧牲,戰到最後,紅4軍有兩個師的彈藥打光了,撤退之敵又被紅4軍消滅了1個炮兵團和1個營。

至此,紅1方麵軍在77天戰鬥中,擊潰敵人7個師,殲敵17個團,斃傷俘敵3萬之眾,繳獲兩萬多支槍,第三次反圍剿宣告勝利。

蔣介石垂頭喪氣回到南京,他又一次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然而,就在我軍取得節節勝利,準備對付蔣介石第四次“圍剿”時,黨內“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在各個地區加緊貫徹其所謂在政治上反左傾,組織上“改造和充實各級領導機關”的錯誤綱領,開始排擠毛澤東。

1932年10月上旬在寧都召開的中共蘇區中央局會議上,毛澤東的“不向城市發展,而應向統治較弱、黨和群眾力量較強的贛東北方向發展”的主張被指責為右傾思想。指責其對“奪取中心城市”方針是“消極怠工。”是專去等待敵人進攻的右傾危險。

毛澤東被免去了紅1方麵軍總政委的職務,調離做政府工作。

蔣介石調集50萬兵力,分左中右三路,進攻中央根據地,開始了第四次“圍剿”。為粉碎敵人第四次“圍剿”紅10師、11師在林彪軍團長和聶榮臻政委的統一指揮下,在黃陂伏擊敵52師,59師,敵除先頭部隊溜掉外,其餘全部被殲,敵52師師長和第1縱隊指揮官被活捉,取得了黃陂之戰重大勝利,接著10師、11師又參加了著名的草台崗戰鬥,殲敵1個師,傷敵旅以上軍官3名,擊斃敵3個團長。紅10師28團政委沈聯雄犧牲。

黃陂、草台崗兩戰大捷,殲敵3個師,俘敵1萬多人,基本上打破了敵人第四次“圍剿”,並取得了紅軍大兵團伏擊戰的重要經驗。

第四次反“圍剿”中,我紅軍指戰員繼續按照毛澤東的戰略戰術,把敵52師和59師裝備的最新式法國造機槍和德國造自動步槍,包括1.3萬人全部弄到手中,使得蔣介石十分心痛,無奈地哀鳴:“實為蔣鞭有生以來唯一慘痛!”認為這次失敗,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恥辱”。

連吃四次敗仗的蔣介石,認真總結了以往的教訓,製定了“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修築碉堡,逐步推進”的碉堡新戰略。並加強了特務活動,企圖構成大包圍斷絕蘇區物資來源,壓縮我根據地,最後尋求紅軍主力決戰,達到消滅紅軍、摧毀中央根據地之目的。

為此,蔣介石不顧民族危亡,一邊叫嚷“攘外必先安內”,一邊勾結美、英、德、意等帝國主義,調動50萬兵力,從四麵八方向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五次“圍剿”。並在環繞蘇區的1000多公裏的邊界線上,每隔三五裏構築一座碉堡,十裏八裏修起一道工事,其部署可謂天衣無縫,他的戰將陳誠聲嘶力竭地叫囂“要像抽幹塘裏水捉塘裏的魚那樣消滅紅軍,毀滅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