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你是不是“老急”(3 / 3)

唐:著急。

薑:五年級——課外活動太多。

唐:著急。

薑:到了六年級又麵臨著考試。

唐:考中學更著急啦。

薑:哎喲,這孩子他功課難,他天天問我來。

(11)孩子上初中

薑:跟頭把式的上了初中。

唐:哎,總算沒白著急。

薑:咱們想說得了,鬆口氣吧!我們這孩子什麼沒學會呢,剛上初一學會搞對象,弄一女朋友回來!你說多讓人著急呀?

唐:哎呀,這孩子也是隨你呀。

薑:那我跟孩子他媽搞對象,是他這麼早嗎?啊?我們上初三以後我們互相寫的條兒,然後呢,我們……

唐:沒問你這個。

薑:你說這叫什麼事兒啊?

唐:這孩子早戀,你怎麼辦?

薑:怎麼辦?也不能打呀!趕緊就勸吧。咱們是掰著手指頭講、磨碎了嘴皮子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申明大義、擺明利害。

唐:那孩子通了就好啦。

薑:好什麼呀?人家女方家長又找來了。

唐:怎麼出事兒啦?

薑:出大事兒啦。堵著門口跟我嚷嚷:“你們怎麼教育的孩子啊?年紀輕輕的教我們姑娘搞對象!一天一天地泡在我們家裏頭,把我們冰箱裏的東西都給吃了。我們給孩子她姥姥預備了點棒子麵兒,你們那孩子出主意,全給熬粥喝了。”你說我們家缺這玩意兒嗎?

(12)以後……

薑……以後,你說考不上大學著急,找不著工作著急,找著了工作不稱心我又著急。好容易都安定了,歲數也到了,這孩子又搞不上對象啦!啊?你說有對象著急,沒對象我也著急?你小子當初學那本事哪兒去啦?有本事接茬兒糊弄人棒子麵粥喝去呀!

唐:什麼呀?你呀,就別提人家這段兒啦。

薑:哎喲,以後好容易對付搞了個對象啊,又為這住房著急、又為結婚辦事兒著急、為婆媳之間不合著急、為小兩口打架著急,不提我不著急,一提就一腦門子官司。

(13)還沒有完……

唐:得了,眼不見心不煩。你呀,躺下睡覺就沒事兒啦。

薑:也是,該著的急我都著了,我早早的睡覺,剛想睡覺,就我們街坊二大媽這一嗓子,把我沒給急瘋過去。

唐:二大媽說什麼啦?

薑:“告訴你們,過兩天副食品要漲價啦!”你說急人不急人哪?

雖然文學作品總是具有藝術加工的成分,但是我們在笑過之後,是否也會依稀發現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壓力的增加,人們的焦慮情緒越來越常見,每個人一生中都應該有過焦慮的體驗,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像“老急”一樣,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如工作問題、經濟問題、婚姻問題、家庭問題等。這些都會引發焦慮。但是不是所有的焦慮情緒都要確定為焦慮症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應激總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的競爭由來已久,我們人類是從遠古時代的靈長類動物進化而來的,而動物本身就存在一種本能:遇到新的情況時,會產生應激反應,全身的神經、肌肉都會動員起來,迅速對情況作出反應:是戰鬥,還是逃跑。

就像是草原上的獅子和羚羊,獅子醒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奔跑覓食,不然就會餓死;而羚羊醒來的第一件事也是奔跑,而且要比獅子跑得快,不然就會被吃掉。它們隻有及時地作出客觀的應激反應,才能保證自己不會被別的物種消滅掉,也不會被大自然所淘汰。

人類的進化也是如此,正所謂,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焦慮無處不在,它是人類能夠不斷進步和生存所必需的要素和不竭的動力。

人們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美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居安思危、適度快樂的人往往比滿足於現狀、高度快樂的人學曆更高、更富有,甚至更健康。

所以,如此分析起來,焦慮本身應該是一個中性的名詞,不應包含過多的負麵色彩,而我們應該還原“焦慮”一個本來的意義。

焦慮是人麵對壓力或不明原因刺激時的一種情緒反應,常表現為緊張、憂慮、擔心、恐懼等,常伴隨著認知和行為的改變,以及軀體的生理反應。

但是,由於慣性思維的存在,大家在提到“焦慮”時,總是不由自主地和精神病理學中對焦慮的定義來理解和表述,再加上人們逃避壓力追求舒適放鬆的本能反應,大多數人認為焦慮會給人帶來不良的影響,隻要有一點點焦慮前兆就惟恐避之不及。如此一來,使得大家一提起焦慮,腦海中常常盡是消極的評價和恐懼的影像。

其實,焦慮就在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