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從“杞人憂天”說開去(1 / 1)

有這麼一位仁兄,他的名字沒有完整地流傳下來,但他的“事跡”卻被代代相傳。

因為他做了一件前可能無古人,但後有眾多來者的,很具代表性的事情:焦慮。

他整天胡思亂想,疑神疑鬼。他一會兒擔心天會崩塌下來,把自己的腦袋砸扁了;一會兒擔心地會陷落下去,埋住了全身。他越想越害怕,越害怕又止不住越想,因此整天憂心忡忡,白天吃不下飯,夜裏不敢睡覺。平靜的生活裏突然增加了這樣一件奇人奇事,即便是口口相傳,而不借助報紙、電視,也在民間迅速傳開,變得家喻戶曉了。

事情到這裏並沒有結束,有個熱心人出現了,當看到這位仁兄那憂愁煩悶的樣子,那日漸枯槁的身形,不禁心生憐惜,擔心長此以往,會把身體愁壞了。因此這位熱心人做了充分的準備,主動上門,去開導他,於是有了這樣一番對話:

熱心人:“天不過是一股積聚的氣體,上下四方到處都有。人的一舉一動,一呼一吸都要和它接觸。你整天在氣體裏活動,為什麼還要擔心它會掉下來呢?”

對方將信將疑:“如果天真是一股積聚的氣體,那麼太陽、月亮和星星不就要掉下來了嗎?”

“不會,不會!你盡管放心。”熱心人搖著頭,娓娓道來,“太陽、月亮、星星也不過是氣體中會發光的物質。就是掉下來,也不會傷人的。”

這位仁兄又問:“那麼地要是塌下去怎麼辦呢?”

熱心人說:“地不過是堆積起來的土塊罷了。東南西北到處都有這樣的土塊。你東走西跑,蹦蹦跳跳,成天在地上活動,根本不必擔心它會塌陷下去。”

這位仁兄聽了,好像放下了千斤枷鎖,心裏頓覺一陣輕鬆,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那個熱心人,因為解除了他的憂愁,也十分高興。

聰明的讀者朋友,你們一定猜到了,這就是“杞人憂天”的故事。這也是一個有關焦慮的故事。

在《列子·天瑞》中記載了這個故事: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無處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隻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之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無處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頭頂藍天,卻整天擔心藍天會崩塌下來;腳踏大地,卻成天害怕大地會陷落下去。這則寓言故事辛辣地諷刺了那些常懷有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的人。

但是您是否曾真正地,設身處地地站在那仁兄——也就是杞人的角度,去試著想象和體會他當時的心情和感受呢?

或者我們不妨大膽地想象一下,如果沒有那位熱心人,杞人的結局又會是如何呢?

在緊張和擔心的日夜伴隨中,杞人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不僅日常生活難以維持,更遑論家庭幸福和事業發展了。

那位熱心人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隻能代表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誘導的做法,還是值得稱讚的。起碼在這裏他發揮了一個初級心理治療師的作用。

所以,換個角度再來讀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發現,原來焦慮是一種說不出的痛,因為個中滋味隻有深陷其中的自己才最有體會,但往往單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卻無法擺脫這種情緒。我們不難發現,從古至今,人們在不斷地思考和探索,用什麼樣的辦法去緩解和改善焦慮,那位熱心人的開導可以算作一次有益的嚐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