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財有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老大扈家齊老實本分,老四扈家孝愛使個小聰明,排行第三的是他女兒扈三娘,當時知道這個名字時,樂兒差點沒笑出聲,真是沒這麼巧的了,就問扈財女兒為什麼叫三娘,扈財說是剛好排行第三,就直接叫三娘了,樂兒隨後跟了一句,“我看你這院子就叫扈家莊吧!”
扈財的小兒子扈家孝接過話,“爹,逍公子這名字起的好,等以後我們有錢了,蓋個大宅院,就叫扈家莊。”惹得眾人一陣樂。
逍遙這個名字是目前樂兒對外打交道用的,樂兒給平聚也起了一個假名叫逍克。
樂兒琢磨了一下,對扈財說道:“將來我們還要開很多分店,就你們父子幾個能做多少?而且我打算慢慢的把你們替換下來,不再幹活。”
扈財沒想明白,“不幹活了,那誰來幹?”
“所以才要招人,等教會他們,你們就可以騰出手來,隻需要監督他們幹,把好質量關,同時周旋客戶就可以了。”
扈財也知道樂兒說的是實情,但扈財這人脾氣寧,又堅守祖訓,就是搖頭沒得商量。
樂兒想了一個折中的法子,“扈老板你看這樣行不行,我們招一批孤兒或無家可歸的人,年歲不要超過十八歲的,每人隻教一道工序,所有人加起來就等於一個完整的製作,這樣就不算是違背祖訓,也不算是收徒了。”
扈財考慮了一下覺得可行,自己這幾人這些時日也確實累得夠嗆,雖說現在能按時交活,但以後量再加大,交活的日期就得延長,這樣就容易跑了買家,也隻有這個法子了,也就同意了。
就在扈記鞍店生意開始紅火,忙著招夥計時,出了小插曲,受到了其他幾家店的關注,畢竟做這種款式馬鞍的店隻扈財一家,其中京城裏做馬鞍生意的店最大最火的有兩家,一是盛興鞍店,一是興隆馬鞍,這兩家店都派出夥計裝成顧客到扈記各買了一個高橋馬鞍回去研究。
盛興和興隆都把買回來的馬鞍肢解開,仿照著做了出來,而且價格還比扈記的便宜。
普通馬鞍的價格在四十貫左右,用料差些的是三十貫左右,這種馬鞍的舒適度和耐久性要差很多。
扈記馬鞍低端的賣到五十八貫,盛興仿造的賣四十八貫,興隆的賣到四十五貫。
很快,扈記的生意量在減少,被那兩家搶了不少生意走。
正好這天樂兒他們三個出現在扈記店裏,看到扈老板愁眉苦臉的做那裏叨叨著,“唉!這生意才剛好些,又不行了。”
“扈老板,不用愁。”說話的聲音還稚嫩,但氣勢是足的。
扈財聽見聲音抬頭看到逍公子來了,趕忙起身,迫切的說道:“逍公子你可來了。”現在的扈財可不敢把樂兒當小孩子看,儼然那逍遙公子就是他的主心骨。
“那盛興和興隆……”
“沒事,這事我們都知道了,你生意照做,別擔心,用不了多久就會見分曉的。”其實出現這樣的事,也是樂兒提前想到的,畢竟現代這種情況多的很,所以打維權官司的也多。
扈財聽到這信心十足的口氣,一顆心總算放下了。
其實來之前,樂兒他們就聽說了這事,如今市麵上關於高橋馬鞍的議論很多,想不知道都難,幾人特意先到那兩家店看過了,這時已經是成竹在胸了,隻是要見分曉尚需些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