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思·柯林斯曾經說過:“把自己封閉起來,風雨是躲過去了,但陽光也照射不進來。”自我封閉的人把自己鎖進了墳墓,而能成為掘墓人的,也隻有自己。打開心靈,才能容納萬物;告別自閉,才能沐浴陽光。
越孤獨就越孤獨
要想擺脫孤獨感的折磨,就像身處一個無人的山穀,隻有自己主動向外走,才能離開這片荒涼之境。
5年前,瑪麗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她悲痛欲絕,自那以後,她便陷入了一種孤獨與痛苦之中。“我該做些什麼?”在她丈夫離開他近一個月之後的一天晚上,她對朋友哭訴,“我將住到何處?我將怎樣度過一個人孤獨的日子?”
朋友安慰她說,她的孤獨是因為自己身處不幸的遭遇之中,才50多歲便失去了生活中的伴侶,自然令人悲痛異常,但時間一久,這些傷痛和孤獨便會慢慢減緩消失,她也會開始新的生活——從痛苦之中建立起自己新的幸福。
“不!”她絕望地說道,“我不相信自己還會有什麼幸福的日子。我已不再年輕,孩子也都長大成人,成家立業。我孑然一身還有什麼樂趣可言呢?”抱著這種孤獨,瑪麗得了嚴重的自憐症,而且不知道該如何治療。好幾年過去了,她的心情一直都沒有好轉。
有一次,朋友忍不住對她說:“我想,你並不是要特別引起別人的同情或憐憫。無論如何,你可以重新開始自己的新生活,結交新的朋友,培養新的興趣,千萬不要沉溺在舊的回憶裏。”她沒有把朋友的話聽進去,因為她還在為自己的孤獨自怨自歎。後來,她覺得孩子們應該為她的幸福負責,因此便搬去與一個結了婚的女兒同住。
但事情的結果並不如意,由於她的孤僻,她和女兒都麵臨一種痛苦的經曆,甚至惡化到母女反目成仇。瑪麗後來又搬去與兒子同住,但也好不到哪裏去。後來,孩子們隻好共同買了一間公寓讓她獨住,但這更加重了她的孤獨。
她對朋友哭訴道,所有家人都棄她而去,沒有人要她這個老媽媽了。瑪麗認為全世界都在孤立她。她實在是既可憐,又可悲。
在加州奧克蘭的密爾斯大學,校長林·懷特博士在一次晚餐聚會上,發表了一段極為引人注意的演講,內容提到的便是這種現代人的孤寂感:“20世紀最流行的疾病是孤獨。”他如此說道,“用大衛·裏斯曼的話來說,我們都是‘寂寞的一群’。由於人口愈來愈多,人性已彙集成一片汪洋大海,根本分不清誰是誰了……居住在這樣一個‘不拘一格’的世界裏,再加上政府和各種企業經營的模式,人們必須經常由一個地方換到另一個地方工作——於是,人們的友誼無法持久,時代就像進入另一個冰河時期一樣,使人的內心覺得冰冷不已。”
孤獨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狀態。被孤獨感籠罩的人,精神壓抑,心理失衡,甚至喪失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其實在我們人生的河流中,總有那麼一刻,你是孤獨無助的,但不要害怕,因為這本身就是人生給你的最高饋贈。所以,當孤獨來臨時,去體味它、享受它,細心品嚐孤獨的滋味,你會發現,孤獨可以讓你更好地透視生活。
哈佛教授告訴學生:要想擺脫孤獨感的折磨,就必須開放自己。就像身處一個無人的山穀,隻有自己主動向外走,才能離開這片荒涼之境。同樣,要獲得豐富深刻的人際感情,你也需要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去和別人交往。其實人生來就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單靠自己個人的力量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顯然是不夠的。尤其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需要展開廣泛深入的合作,才能共同完成一件事,所以學會交往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生存之道。而且,人隻有在交往中,才能體會到各種情感體驗所帶來的愉悅。所以,交往是人生非常重要的課程,需要你努力用心地去學習和實踐。你的投入越多,獲得的回報也越大,幸福感也越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