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不斷充電(1)(3 / 3)

日月在更替,世界在變化,知識在更新,信息產業、多媒體、因特網、移動電話、光盤、知識經濟、信息高速公路、數字化生存、宇航技術、材料科學、生物工程、克隆技術、機器人等等,這些新詞語及其附帶的新概念、新觀念乃至新的世界觀,越來越頻繁地占據人們的視野,衝擊人們的頭腦。每一天,人們都在感受著它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少到多,從陌生到耳熟能詳……信息革命的時代已經初具規模,知識經濟的時代已經到來,外麵的世界越來越精彩。

當你發現書本上的東西已遠遠不能滿足自己生活需要的時候,你就必須善於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地邊摸索邊學習,如此,你才不會被時代的大潮無情地衝走。

絕對不能自滿於書本上的知識,也不要以為天下的智慧都收錄在書中。退一步說,縱然到今天為止所有的知識都已為你所掌握,明天,世界依然會出現更多新的問題,況且,學無止境,你又有什麼可以自滿的呢?

當你走出校門,步入社會,必須時刻本著學習的心態不斷地尋找機會努力提升自己,在實踐中獲取更多更實用的知識,隻有這樣,你才能不斷地充實自己,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

某位畢業於地質學的高材生,博覽了相關的書籍,並從中獲得了足夠多的地質學方麵的知識。在和人談論相關問題時,他都能夠侃侃而談,顯得相當自信。

一直以為很有學問的他,有一次和一群在井下工作的礦工聊天時,突然發現了自己的無知。

那些工人說,井下的小白鼠是不能隨便殺死的。這位高材生很是疑惑:井下的小白鼠為什麼不能隨便殺死,它們有什麼用呢?礦工們告訴他,如果礦井出現塌方事件,隻要你身邊有小白鼠,那麼你就有了活的希望,因為那些小白鼠最清楚什麼地方可以跑出去。

沒有人能想到小白鼠會在人們生命危難的時候給人以希望,但是這些普通的礦工們都知道,他們從社會實踐中學來的東西要比書本上的豐富得多,有用得多。

某電視台曾經對若幹畢業於名牌大學的本科生的應聘進行跟蹤報道,發現在其應聘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讓人啼笑皆非的場麵。從應聘公司處了解到的信息來看,這些學生總體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稚嫩,總帶有一種涉世未深的味道,且動手能力普遍較差。相反,有很多從高中或是中專畢業出來的同齡人,他們的技能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要更強。

譬如,有兩個高中同學,一個畢業後順利考入大學繼續深造,另一個則由於沒有考上大學或別的原因而沒能進人大學學習,隻好出來打工。三年或四年後,這個大學生畢業之後出外找工作,此時的他還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學生,而他的同學卻已經成長為某公司的一名骨幹精英。

或許有人不禁會問:既然如此,我們還要上大學幹嗎?不如讀個高中或技校之後直接找工作得了。

現象背後,問題的關鍵到底在哪裏呢?

根據調查發現,有些學生一旦考入大學就覺得萬事大吉,高枕無憂,放鬆了對學習的要求,無所事事,而等到畢業之後又覺得自己是一名大學生,對於從基層做起的工作不屑一顧,看不上眼。

而學曆相對較低的人在踏上工作崗位之後,因覺得自己文化水平低,心有壓力,所以立誌笨鳥先飛,於是便會很努力地投入工作,主動發現問題並向公司的前輩們請教,甚至在業餘時間還不忘學習,如此這般他便能迅速地成長起來,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非常出色的業績。

社會就是這樣一所學校,在這所學校中學到的東西不是書本所能完全涵蓋的,它都是一些很實用的知識和經驗,具有很強的實戰性。但是在社會這所學校中,人們必須要以“自主學習”為主。這裏的“課本”中沒有現成的書籍,也沒有具體的老師,因為這是一門“公共課”。隻要你本著積極學習的心態,通過各種途徑留心身邊人的一言一行,關注身邊事的發生發展,你便能夠學到最實用、最深刻的人生哲學。

人生就是不止學習

人生之意義在於趨向生命之圓滿,而樂趣的惟一途徑是學習,學習是一生都要麵對的課題。

1.學習能改變人的一生

珍妮特·沃斯說,學習“是一場我們將一起發動的革命”,學習是一場革命,將波及到個人人生、人際交往、整個生活環境以及世界的未來發展方向、方式。這不是一場權力更替的革命,但它將引起社會的巨大變動,它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這場革命也不是對別人的革命,而是改變自己的學習觀念、學習方式乃至整個人生的革命。革命由最具先進意識的人們發動、示範、引導、組織和推動,但需要的是有熱情、有眼光、有向往的人們的認識、認同、參與以及分享。這場革命沒有成功與不成功的區別,隻有成功規模的大與小的區別,因為它的起點是個人的革命,而終點是沒有的。在這個意義上,這場革命已經在中國大地上發生了,而且可能會大規模地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