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希望
希望是生存之母。它孕育著生命;希望又是心靈之塔,照亮了人生的永恒之旅。一個人的心裏要是沒有了希望,就如同沒有了空氣,失去它,你的生命也將徹底枯萎。
有一位老師曾經向青年人說:“人生不能無希望,所有的人都是生活在希望當中的。假如真的有人是生活在無望的人生當中,那麼他就隻能是失敗者。人很容易遇到些失敗或障礙,於是悲觀失望,消沉下去,或者在嚴酷的現實麵前,失掉活下去的勇氣,或怨恨別人,結果落得個唉聲歎氣,牢騷滿腹。其實,身處逆境而不失掉希望的人,肯家會找到一條光明的人生之路。”
曾經有一位鋼琴師由於一次意外導致雙目失明,在四處求醫無效欲投河自盡時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給了他一線希望,告訴他一定可以幫他治好眼睛,但前提是每天必須為別人演奏一首歡快的曲子,當彈滿一萬首後就可以給他開方治病。
於是,琴師每天如約來到外麵為別人彈琴,聽到他的琴聲,周圍的人們都忘記了所有的痛苦變得快樂起來,琴師也漸漸地感受到了周圍快樂的氣氛,原來為別人帶來歡樂是一件多麼令人愉快的事情啊,於是他更加專注於為大家彈琴,自己也逐漸變得開朗樂觀了。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了,琴師終於彈完了第一萬首曲子,他態度誠懇地找到老者,希望他能給自己治好眼睛,可是老者隻是用手在琴師手上輕輕地比劃了四個字——心存希望。
琴師頓時恍然大悟,原來一直是老者給了自己希望才使自己年複一年一年地生存下來,此時琴師的心裏已經是非常平靜了。
幾年的彈琴生活使琴師心中的慧眼頓悟了整個人生,他忽然發現其實隻要心中有了希望,那麼生存的快樂比複明更加重要。沒有希望的人生,即使你擁有了無比健康的身體,也不能為你的生活增添幸福。
希望是生存之母。它孕育著生命;希望又是心靈之塔,照亮了人生的永恒之旅。一個人的心裏要是沒有了希望,就如同沒有了空氣,失去它,你的生命也將徹底枯萎。
保持希望的人生是有力的,失掉希望的人生是無力的;希望是人生的力量,心存希望的人是幸福的。懷抱“希望”活下去,是隻有人才被賦予的特權。隻有人,才能由其自身產生出麵向未來的希望之“光”,才能創造自己的人生。
心存希望者,隻有懷抱遠大的誌向,才能創造自己成功的人生。
美國心理學家到一所大學裏做了一個科學調查。調查發現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中有97%的人沒有具體遠大的目標,另外3%的人有具體的遠大的目標。事隔30年後,再對這些人進行追蹤調查,其調查結果令人無比驚訝:當初3%的有遠大目標的人財富比97%的沒有遠大目標的人的財富加起來還要多得多!即使一樣多,也是1:30啊!
這是一個誌向大小與成就大小數量化的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大誌大成,小誌小成,有誌必成,無誌無成。正如華羅庚所指出的那樣:“沒有雄心壯誌的人,他們的生活缺乏偉大的動力,自然不能盼望他們有傑出的成就。”隻有誌向遠大,才能產生宏大的動力,才能獲得大成功。
有這樣一個經典的故事:一個炎熱的夏天,一群人正在鐵路的路基上工作,這時,一列緩緩開來的火車打斷了他們的工作。火車停下來,最後一列特製車廂的窗戶被人打開了,一個低沉的、友好的聲音響了起來:“大衛,是你嗎?”大衛·安德森——這群工人的工頭回答說:“是我,吉姆,見到你真高興。”於是,大衛·安德森和吉姆·墨菲——鐵路的總裁,進行了愉快的交談。在長達一個多小時的愉快交談之後,兩人熱烈地握手道別。
大衛·安德森的下屬立即包圍了他,他們對他是鐵路總裁墨菲的朋友這一點感到非常震驚。大衛解釋說,20多年以前他和吉姆·墨菲是在同一天開始為這條鐵路工作的。
其中一個人半認真半開玩笑地問大衛,為什麼你現在仍在驕陽下工作,而吉姆·墨菲卻成了總裁?大衛非常惆悵地說:“23年前,我為1小時1.75美元的薪水而工作,而吉姆·墨菲卻是為這條鐵路而工作。”不同的誌向決定了他們不同的命運。想得最遠的走得也最遠。
遠大的誌向是成功的磁石,能吸引人努力為實現它而奮鬥不止。每當你懈怠、懶惰的時候,它猶如清晨叫早的鬧鍾,將你從睡夢中驚醒;每當你感到疲憊、步履沉重的時候,它就似沙漠之中生命的綠洲,讓你看到希望;每當你遇到挫折、心情沮喪的時候,它又如破曉的朝陽,驅散滿天的陰霾。
如果你想幹一番事業,就必須誌存高遠。
成功人士告訴我們的人生法則是:同一起跑線上。選手們都俯身準備著,但是隻有心存希望且誌存高遠者,才能成為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