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給別人的印象如何,會直接影響我們和別人之間進一步的交往和相互關係,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印象與外貌及衣著有關,更與說話水平有關。因此,在初次相遇的時候,必須注意說話的方式與分寸,使對方對你產生好感。
人可以有傲骨,但不可以有傲氣。與別人第一次見麵,倘若自傲失禮,不僅會使對方反感,有時甚至還會惹火燒身。真正聰明的人,就算心再高也能夠做到謙和有禮、敬人如師。隻有這樣,說話辦事才能少一些羈絆,多一些順暢。
1、送好“稱呼”這個見麵禮
和別人打交道,總是以稱呼開頭,它好像是一個見麵禮,又好像是進入社交大門的通行證。稱呼得體,可使對方感到親切,交往便有了基礎。稱呼不得體,往往會引起對方的不快甚至慍怒,雙方陷入尷尬境地,致使交往梗阻甚至中斷。
有這樣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
有個年輕人騎馬趕路,眼看已近黃昏,可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正在著急,忽見一位老漢從這兒路過,他便在馬背上高聲喊道:“喂!老頭兒,離客店還有多遠?”老人回答:“五裏!”年輕人策馬飛奔,急忙趕路去了,結果一口氣跑了十多裏,仍不見人煙。他暗想,這老頭兒真可惡,說謊騙人,非得回去教訓他一下不可。他一邊想著,一邊自言自語道:“五裏、五裏,什麼五裏!”猛然,他醒悟過來了,這個“五裏”,不是“無禮”的諧音嗎?於是他撥轉馬頭往回趕,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馬,親熱地叫聲:“老大爺!”話沒說完,老人便說:“客店已走過頭了,如不嫌棄,可到我家一住。”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樸素的道理:在說話時,稱呼是個大問題,稱呼好了,對方自然會高興,但如果稱呼不當,那就麻煩了。例如故事中的年輕人,他就因為對老人的稱呼太無禮,結果被老人教訓了一頓,但當他禮貌地稱呼老人時,老人也改變了態度,親切地邀請他做客。
那麼,我們平時應該怎麼稱呼別人呢?
(1)考慮對方的年齡
見到長者,一定要呼尊稱,特別是當你有求於人的時候,比如:“老爺爺”、“老奶奶”、“大叔”、“大娘”、“老先生”、“老師傅”、“您老”等,不能隨便喊“喂”、“嗨”、“老頭兒”、“放牛的”、“幹活的”等,否則,會使人討厭,甚至發生不愉快的口角。另外,還需注意,看年齡稱呼人,要力求準確,否則也會使人不快。比如,看到一位二十多歲的婦女就稱“大嫂”,可實際上人家還沒結婚,這就會使對方不高興,不如稱她“大姐”合適。對於年齡再年輕一點的女孩,與其稱其為“小姐”,不如稱為“小妹”或“大妹子”,因為在有些地方,“小姐”一詞是有歧義的。對年輕的男性可以統一稱“先生”,或者要麼稱“大哥”,要麼稱“兄弟”或“小兄弟”,而不要隨便叫人家“小弟弟”。
(2)考慮對方的職業
我們在社會上看到一些青年人,不管遇到什麼人都口稱“師傅”,難免使人反感。可見在稱呼上還必須區分不同的職業。對工人、司機、理發師、廚師等稱“師傅”,當然是合情合理的,而對農民、軍人、醫生、售貨員、教師統統稱“師傅”,就有些不倫不類,讓人聽著不舒服。對不同職業的人,應該有不同的稱呼。比如,對農民,應稱“大爺”、“大娘”、“老鄉”;對醫生應稱“大夫”;對教師應稱“老師”;對國家幹部和公職人員,對解放軍和民警,最好稱“同誌”。
(3)考慮對方的身份
有位大學生到老師家裏請教問題,不巧老師不在家,他的愛人開門迎接,當時這位學生不知稱呼什麼為好,脫口說了聲“師母”。老師的愛人感到很難為情,這位學生也意識到似乎有些不妥,因為她也就比自己大七八歲。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稱呼呢?按身份,老師的愛人,當然應稱呼“師母”,但這是舊稱,再說也可能因年齡關係對方不願接受。最好的辦法就是稱呼“老師”,不管她是什麼職業(或者不知道她從事什麼職業)。稱呼別人老師含有尊敬對方和謙遜的意思。
(4)考慮自己與對方之間的親疏關係
在稱呼別人的時候,還要考慮自己與對方之間關係的親疏遠近。比如,和你的兄弟姐妹、同窗好友、同一車間班組的夥伴見麵時,還是直呼其名更顯得親密無間,歡快自然,無拘無束,否則,見麵後一本正經地冠以“同誌”、“先生”、“太太”之類的稱呼,反倒顯得見外、疏遠了。當然,為了打趣故作“正經”,開個玩笑,也是可以的。
在與多人同時打招呼時,更要注意親疏遠近和主次關係。一般來說,以先長後幼、先上後下、先女後男、先疏後親為宜;在外交場合,宴請外賓時,這種稱呼先後有序更為重要。1972年周恩來總理在歡迎美國總統尼克鬆的招待會上這樣稱呼:“總統先生,尼克鬆夫人,女士們,先生們,同誌們,朋友們!”這種稱謂客氣、周到而又出言有序的外交家的風度,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5)考慮說話的場合
稱呼上級和領導要區別不同的場合。在工作之外的交往中,對領導、對上級可以不稱官銜,以“老張”、“老李”相稱,使人感到平等、親切,明智的領導會歡迎這樣的稱呼的。但是,如果在正式場合,如開會、與外單位接洽、談工作時,稱領導為“王經理”、“張廠長”、“趙校長”、“孫局長”等,常常是必要的,因為這能體現工作的嚴肅性、領導的權威性和法人資格,是順利開展工作所必需的。
(6)考慮對方的語言習慣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方言、習俗各異。在重視推廣普通話的前提下,還要注意各地的語言習慣。違背了當地的語言習慣,就可能碰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