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話說到點子上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綜觀古今中外一切口若懸河、能言善辯的演講家和雄辯家,他們無一不是靠後天的訓練才擁有了好口才。隻要你勤學苦練,方法得當,不久後你就會發現,把話說好,其實並不是很難的事。
要想把話說好,首先要敢於說話。事實上,很多人並不是不知道怎樣說,也不是不想說,而是缺乏說的勇氣。無數事實表明,越是羞怯和緊張,越不能發揮正常水平;相反,如果你有一種輕鬆自信的穩定心態,往往會超水平發揮。
1、如何有效地克服羞怯心理
有的人很羞怯,與他人很少說話,見了陌生人更是張不開嘴,即使心裏想說,一時也找不到話題,不知該說什麼好,甚至手足無措,脖子、臉通紅,特別是遇到異性,更是緊張異常,手心冒汗。這類人的心裏也希望和別人交流,很願意走近別人,但就是存在羞怯心理,也就是俗話說的臉皮太薄,總覺得不太好意思。他們常常擔心自己說不好,或者擔心:我走過去和他(她)說話,對方會不會覺得我太唐突?他(她)會不會不理我?等等。
這種羞怯是一種常見的人際交往障礙,羞怯的人在交往過程中過多約束自己的言行,以致無法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利於人際關係的正常發展。
通常,每個感到自己有羞怯心理的人都想將之克服,但為什麼有的人改變了很多,而有的人卻依然原地踏步呢?原因就在於他們是否真正明白產生羞怯的原因,以及有沒有掌握一套改變現狀的有效方法。
羞怯有先天因素,也有後天因素。先天因素是:有些人生來性格內向,氣質屬於黏液質、抑鬱質類型,喜歡清靜,寡言少語,說話低聲細氣,怕見生人,在生人麵前往往感到手足無措,常懷有一種膽怯的心理。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能在程度上會有所減輕。後天因素有:一是與自我意識有關。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逐漸加強,敏感於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希望自己有一個“光輝形象”留在別人的心目中,為此,他們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視,唯恐有差錯。由於過分注意自我,說話做事要有絕對的把握才敢做,缺乏主動性。這種心理狀態導致了他們在交往中生怕被人恥笑,因此表現得不自然、心跳、靦腆。長此以往,便不願頻繁地與人接觸,羞於在公開場合講話。二是缺乏自信。有些人總認為自己沒有迷人的外表,沒有過人的本領,屬能力平平之輩,因此他們在交往中沒有信心,患得患失。長期的謹小慎微不僅使他們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而且使他們更加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這種低估自己的認知偏差常常是導致害羞的最重要的原因。三是挫折經曆。有些人以前並不害羞,原來的性格開朗大方,與人交往積極主動,但由於複雜的主客觀原因,屢屢受挫而變得膽怯畏縮、消極被動。
那麼,如何有效克服羞怯心理呢?
首先,接受自己“羞怯”的現實。
人的性格是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如果你已經形成了羞怯的性格,不要刻意追求奔放和外向,就像“邯鄲學步”一樣,到頭來把自己的優點都丟失了。要認識到羞怯的人身上有很多長處,勇敢地承認自己就是“害羞”,同時也承認他人的長處,這樣,當別人注意到你的羞怯時,你習不會緊張和掩飾自己,采取隨和的態度,也隻有這樣,同別人的關係才能密切和友好。應順其自然地表現自己,不要老是考慮別人會怎樣看待自己或自己怎樣迎合別人;相信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並不差,而別人也不是十全十美,自已是一個同別人一樣有思想、有性格、有自尊的獨立、完整的人,甚至在某些方麵還強於他人。
永遠不要無緣無故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我們每個人都有做錯事的時候,但這並不表示你永遠是笨拙的。也許你有些缺憾,比如眼睛小了點,鼻子又大了點,但其實這才是你的特點,好萊塢的大嘴美女們不也是數不勝數嗎?
第二,多參加團體活動,增加與他人接觸的機會。
剛開始參加團體活動時會感到不適應,很緊張。教你一個小方法:當你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無論正式或非正式的聚會,應該記得手上握住一件東西,如一本書、一塊手帕或其他瑣碎的小東西,這樣可產生一種比較舒服和安全的心理效應,從而有助於消除緊張和羞怯感。
在團體活動中,可以學會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剛開始時不要急於求成,可以坐在不起眼的地方,觀察別人的表現,看他們是如何展示自己的。然後,覺得自己有把握了,可發表一兩句意見。要鼓起勇氣邁出第一步。萬事開頭難,邁出可喜的第一步後,伴隨著從未有過的成功體驗和對自己的重新評價,便會開始相信自己的能力。研究表明,一個非常怕羞的人,當他在陌生場合勇敢地講出第一句話以後,隨之而來的將不再是新的羞怯,而很可能會滔滔不絕起來。如果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成功,就會對自己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自我肯定模式,羞怯心理就會悄無聲息地消失。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與不同性格、不同氣質、不同年齡的人說話的膽量與能力。遇到聚會、聯誼時,要善於尋找時機與周圍的人攀談,關鍵時刻要勇於表現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遇事多采取主動態度。當你大膽嚐試著與人交往時,會感到現實要比想象的簡單、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