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寵愛孩子並沒有錯,但要把握住度,過分的寵愛就會害了孩子。一般來講,父母替孩子做得愈多,照顧得愈周到,孩子們就愈是不會料理自己的事情。
教育專家盧勤在談及子女教育時指出:“身為一個孩子的母親,我從經驗中悟得這樣的道理:做父母的,能夠給予子女最好的禮物,應該是‘根’和‘翅膀’,也就是責任之根與獨立之翼。如果缺少了這兩樣東西,結果會給父母惹來煩惱,甚至會給家庭帶來悲劇。”
責任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但是,孩子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視行為過程本身,而不太重視行為的結果。因此,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必須讓他們養成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的習慣。
孫莉是一名小學三年級學生,過生日那天,她想請幾個好朋友到家裏來,媽媽對她說:“我非常歡迎你的小朋友們到家裏來為你慶祝生日,但是,有幾點提醒你注意:第一,這是你自己單獨請小朋友來,怎樣招待他們,你要做出個計劃來;第二,爸爸媽媽可以給你提供幫助,但生日聚會的東西你自己準備;第三,聚會之後,要收拾幹淨。”
由於媽媽痛快地答應了孫莉的要求,並提出了具體明確的要求,所以她高興地接受了媽媽的意見並努力操作起來。按照計劃,她請媽媽買來了聚會用的水果、飲料、蛋糕。然後,一切都是自己操作,洗水果,做拚盤,洗餐具,待小朋友們到來時,她又熱情迎接,真誠地招待,聚會完以後,又主動把客廳收拾幹淨,碗筷、餐具洗淨放好。看到女兒像模像樣地操持自己的生日聚會,媽媽會心地笑了。並誇獎女兒說:“好極啦!做事情就應該負責任。”
在這個故事中,媽媽就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從生日計劃到生日結束,孫莉一直處在準備生日的高興之中,她根本沒考慮到責任。媽媽給她提出的三條要求,其實就是告訴孫莉三條責任。
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呢?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首先要讓孩子明白該做什麼、怎樣做,否則將會受到哪些懲罰。孩子做事往往是憑興趣的,要讓孩子對某件事負責到底,必須清楚告訴他做事的要求,並且與處罰聯係在一起。如把洗青菜的家務活承包給孩子,要是沒做好,便不能吃所有的菜。這樣,孩子才知道一個人是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其次,讓孩子對自己的責任心引以為榮。有位10歲的小女孩,她負責倒家中的垃圾已經5年了。在她5歲那年,她突然對倒垃圾產生了興趣,一聽到收垃圾的鈴聲就提著垃圾桶去倒。父母為了支持她參加家務勞動的興趣,對她倒垃圾的事予以表揚,誇她能幹,還經常在外人麵前稱讚她。這樣就激發了孩子主動倒垃圾的自豪感,慢慢地形成了習慣,把這項勞動看成一種責任。
第三,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事情負責。有的家庭要求家人洗澡後把換下的衣服放進洗衣機,可8歲的王剛經常忘記,媽媽讓他用本子記下洗澡後該做什麼事,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從此以後,王剛再也沒有忘記把髒衣服放進洗衣機,他為自己的進步感到自豪。由此可見,父母要孩子記住做某事時,與其自己經常提醒,還不如讓孩子自己記下要做的事情,這樣孩子就慢慢地學會了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隻有學會了對自己的事情負責,才能逐步地發展為對家庭、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負責。
第四,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對自己某些行為造成的不良後果設法補救。如小孩損壞了別人的玩具,一定要讓孩子買了還給人家,也許對方會認為損壞的玩具沒多少錢,或認為小孩子損壞玩具是常有的事,或者不好意思收下孩子的賠償,但家長應堅持讓孩子給予對方補償,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誰造成不良後果,就該由誰負責。
在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時,父母在家中要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這樣才能有威信要求孩子負責任,才能讓孩子有模仿對象。
6.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習慣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其有無孝敬父母的習慣,不單單是子女對父母的關係,其實質關係到孩子是否具有關心他人的美德。在家裏能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到社會中,才有可能做到關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對祖國的忠誠。自古以來,尊重長者、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這種美德在一些孩子的身上漸漸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