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的誤區
與人交往,一般情況要注意以下幾個誤區:不要言而無信:為人處世,信用兩字是很要緊的。古代君子強調“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一諾千金,一言百係”,便都是講的一個“信”字。我們現在講恪守信用,“言必信,行必果”,這既是對別人負責,對事業負責,也是自己在社交中必須樹立的一個形象。
古人還說:“人無信,不可交。”指出不講信用的人,不值得信任,甚至不值得與之交往。在當前的現實生活中,也常見有這種不守信用的人,他今天答應給你買火車票,結果到時連他的影子都找不到;他明天又邀請大家聚餐,而到時赴宴的全來了,唯獨他本人不到場。試問:像這樣的人與之交往,除了教人上當受騙之外,還能有什麼結果?
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是以相互信任為基礎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言而無信的人,在社交場裏最終都是肯定找不到他們自己的位置的。
1不要飛短流長
人際交往,貴在一個“誠”字。正如一句外國諺語所說:“隻要都掏出心來,便能心心相印。”那種在背後嘰嘰喳喳、飛短流長的做法,是一種舊時代小市民的低級趣味。它不但會破壞彼此之間的團結,傷害朋友之間的情誼,甚至還會釀成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同時,它也說明了一個人品格的低下。因此,在社交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1)不要傳播不負責任的小道消息。
(2)不要主觀臆斷,妄加猜測。
(3)對朋友的過失不能幸災樂禍。
(4)不要幹涉別人的隱私。
2不要隨便發怒
喜怒哀樂,本是人之常情。心理學的研究指出,隨便發怒,就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來說,會傷了和氣和感情,會失去熟人之間的信任和親近。製怒,則是一個人的理智戰勝感情衝動的過程。而理智,恰好是一個彬彬有禮的人一種特有的標誌。
隨便發怒,有人認為這是一個人的脾氣,“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似乎發怒是人的一種本性,其實這是誤解。我們知道,多數人都有為自己的行為、信念和感情辯解的動機,因此,不知不覺中他就把自己和別人分別對待了,強求別人來適應自己,而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別人。這種不能以平等對待自己和別人的心理,還表現在不能平等地對待各種不同的人身上。例如:他對同事和下級,比對上級更容易發怒;他對妻子兒女,比對父輩更容易發怒。因為他在強求別人來適應自己時,以為他的同事、下級、同輩或小輩都是應該服從他的旨意的。可見,隨便向人發怒,是一種不尊重別人和不講文明禮貌的行為。
3不要給別人亂起綽號綽號就是外號。它是依據每個人的特點而人為產生的。有些綽號,例如稱中國女排名將郎平為“鐵鋃頭”,稱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為“鐵女人”等,可以說是帶有褒意的一種美稱,這是包括本人在內都樂於接受的。但是,如果是另一種帶有侮辱性的綽號,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就決不能給人亂提,因為它是不文明和不禮貌的行為。
有的綽號,是根據人的生理缺陷而擬就的,例如什麼“癟嘴”、“瞎子”、“瘌痢”、“周圍有”等等。這無異於是揭別人的短處,這種綽號一旦流傳,肯定會給當事人增加精神上的負擔,影響其自尊心,甚至是對其人格上的侮辱。當有人給您起綽號之後,更要靈活對待和處理。針對性格、生理特點或缺陷等所起的綽號,往往有很強的刺激性,一旦流傳開來就很難挽回局麵,甚至給當事人帶來許多煩惱。如果隻是偶爾對您開句玩笑,大可不予理睬,一笑了之,予以淡化。
4不要惡語傷人
惡語是指那些肮髒汙穢、奚落挖苦、尖刻侮辱一類的語言。很顯然,這是一種與文明禮貌相悖的粗俗的東西,與社會主義的人與人之間平等友好的關係無疑是格格不入的。俗語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惡言中傷,是最不道德的行為,不但我們自己不該說,聽到這一類的話也不要隨意亂傳。說話要注意言辭口氣,避免粗野和汙穢。輕蔑粗魯的語言使人感到受侮辱,驕橫高傲的語言使人與你疏遠,憤怒粗暴的語言有可能將事情導向不良後果。本來,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信息和情感的工具,但語話卻是損害別人尊嚴、刺痛別人神經和破壞相互關係的禍根。
5不要嘲笑別人的生理缺陷生理上存在缺陷的人,一般都較為內向,內心會充滿苦惱與憂傷,並從而常常感到自卑和失望。他們中,有些人因為行動不便,交際範圍狹小,在集體場合或不熟悉的人麵前顯得靦腆拘謹,更不敢主動與正常人交往,有一種隔閡感。這些由精神上給他們帶來的沉重負擔,會使他們對精神性的需要看得比物質需要更重,特別渴望自誠的友誼、尊重、信任和感情,當受到別人的嘲笑、冷遇或不信任、不公平的對待時,也容易引起委屈、哀怨或其他情緒。
與正常人相比,生理上有缺陷的人會碰到更多、更大的困難,例如學習的困難、工作的困難、生活的困難以至得不到好的職業的困難等等、生理上的缺陷,限製了他們活動的天地、職業的選擇、工作的發展和學習的進行。因此,他們比正常人更需要別人關心、幫助、支持和鼓勵,這樣,才能使他們看到生命的價值和感到社會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