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知己知彼的辦事操縱術(8)(1 / 3)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都會很快貶值。錯過了時機,知識、技能都會過時。如果一個人不能大膽地、主動地貢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若總是“藏而不露”,將會貽誤時機。等到有一天別人終於發現你時,也許早已錯過了時機,你的知識和特長已經成為無用之物。在知識驟增的今天,不管你怎樣“學富五車”,也隻能在短時間內保持優勢,能不能在這短短的時間內獲得施展的舞台,將成為決定你成敗的關鍵。

而且,現代社會人才濟濟,你若扭扭捏捏、羞羞答答,表示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麼,有誰還願意放著明擺著的別的能人不用,而來花時間考察了解你呢?

而且,既然存在著競爭,對於機會,別人是不會同你謙讓的。一旦你失去被選擇的機會,別人就會捷足先登,而你隻好自歎弗如了。

一個人,縱然有滿腹經綸,然而他不表現;縱然他有一肚子錦囊妙計,但是他不獻出,那他就談不上對社會有什麼貢獻。勇於表現,是把內在的本質外在化,精神的東西物質化,有用的經驗公開化。也就是說,有實力也要懂得如何表現出來,讓別人看到並引起重視。這樣,你才有發揮才能、實現人生夢想的機會。

勤奮實幹術——勤者可成事,惰者必敗事

古訓曰:勤者可成事,惰者可敗事。有雄心成大事的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一定要守住“勤”字,忌掉“懶”字。成就事業,人是最根本的因素。你用什麼樣的態度來付出,就會有相應的成就回報你。如果以勤付出,回報你的,也必將是豐厚的。所以,要想成功做事就要勤奮實幹。

南宋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是個從小就立誌當孔子的人。在他讀書時,一天上午,老師有事外出,沒有上課,學生們高興極了,紛紛跑到院子裏的沙堆上遊戲、打鬧。不大的天井裏,歡聲笑語,沸沸揚揚。這時候,老師從外麵回來了。他站在門口,望著這群天真活潑的孩子們“造反”的情景,搖搖頭。猛然,他發現隻有朱熹一個人沒有參加孩子們的打鬧,他正坐在沙堆旁,用手指聚精會神地畫著什麼。先生慢慢地走到朱熹身邊,發現他正畫著《易經》的八卦圖呢!從此,先生更對他另眼相看了。

朱熹這樣好學,很快成為博學的人。十歲的時候,他已經能夠讀懂《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儒家典籍了。孟子曾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人。”當朱熹讀到這句話時,高興得跳了起來。他滿懷雄心地說:“是呀,聖人有什麼神秘呢?隻要努力,人人都能夠成為聖人啊!”

高高在上的聖人其實並非可望不可即。治學之路就如同登山,唯有攀登不輟,才能一步步靠近峰頂。“一覽群山小”的聖人們的成功其實亦是由勤奮得來的。《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係》、《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孔子讀《易經》竟然能把編連簡冊的牛皮翻斷三次,可見其勤奮。不管你是一個凡人,還是一個聖人,“勤”在你努力成為聖人的過程中,始終不可缺少。

踏踏實實做人,實實在在辦事。任何一個雙手插在口袋裏的人,都爬不上成功的梯子。給人留下一個實在的印象,給自己的成功增添一分堅實的基礎,從實際出發,對自己負責。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有一次上製作課,老師要求每個人做一件小工藝品。課堂上,老師讓學生們把他們的製作拿出來,一件一件地檢查。當老師走到愛因斯坦麵前時,他停住了,他拿起愛因斯坦製作的小板凳(那可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問愛因斯坦:“世上難道還有比這更壞的小板凳嗎?”愛因斯坦以響亮的回答告訴老師說:“有!”

然後,他又從自己的小桌裏拿出了一隻板凳,對老師說:“這是我做的第一隻。”

一個並不手巧的人最後仍然可以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不巧的手因勤奮而顯得舉足輕重。

自身的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勤奮的精神。自身之拙,可能會成為我們成功路上的障礙。但偉人、名人就是在克服障礙後得到桂冠的。即使是太行、王屋二山那麼大的障礙也會被我們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勤奮一點點地挖掉,如果我們始終不放棄理想的話,在勤奮麵前,再艱巨的任務都可以完成,再大的山也都會被“移走”;凡事隻有踏實勤勞,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一定要守住“勤”字,忌掉“懶”字,懶惰是人的本性之一,稍不留神就會流露出來。所以想成就一番事業,要時刻提醒自己:“成事在勤,謀事忌惰”。

逢事多算術——多算勝少算則不勝

孫子兵法有雲:“多算勝,少算不勝。”運籌的機理在於奪取製勝的先機,就是要多想能夠製勝的辦法和策略,多想和多實踐能夠取得勝利的途徑。隻有這樣,我們做起事來才能做到運籌帷幄,百戰百勝。

呂不韋以“奇貨可居”贏得秦國的宰相之位;諸葛亮因“運籌帷幄”而被劉備施之以“三顧茅廬”之禮;漢高祖劉邦敢於“約法三章”為日後稱霸凝聚了民心……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做任何事情,都應該多考慮一步,考慮得深遠一些,多一分算計,多一分收獲!

丹尼爾·洛維格從小生活在得克薩斯州的一個小城——阿瑟港,一個以航運業為主的城市。洛維格對船情有獨鍾,幾乎到了著迷的程度,整天研究船的理論。在他9歲時,偶然獲悉鄰居有艘柴油機帆船沉在了水底,船主想放棄它。洛維格向父親借了50美元,先雇人把船打撈上來,接著又從船主手裏買下了它,然後用剩下的錢請人把那條幾乎報廢的帆船修理好,再轉手賣了出去。這樣他淨賺了5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