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也有技巧,掌握了它,辦事就能輕鬆取得成功。在這個紛繁蕪雜的人世生存,求人辦事是稀鬆平常的事。雖然有人說:求人難,但也不至於難於上青天,隻要你多想幾條“心計”,掌握一定的語言技巧,一切困難都將迎刃而解。
在求人辦事的過程中。人們不難發現,同樣的請求內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和語言表達出來,得到的結果常常是不一樣的。那麼,怎樣才能使被求者樂意答應自己的請求呢?
求人語言要做到誠懇、禮貌,不強加於人(有時還需要委婉)。所謂誠懇是指要讓被請求者感到你是發自內心地求助於他,從而重視你的請求。這是做事有“心計”者求人成功的先決條件。
所謂禮貌是指應該盡量選用被請求者樂意接受的稱呼,像在問路、請求讓座時,這一點就顯得非常重要。問路時,稱對方為“老頭”、“小孩子”,那你肯定一無所獲;若改用“老人家”、“小朋友”等,效果就會好些。
不強加於人是指不用命令、祈使的語氣,而多用委婉、征詢的口氣,例如,盡可能地使用“麻煩……”、“勞駕……”、“可以……嗎”這類句式,即使對相識者也不妨這樣。
下麵,我們介紹幾種運用求人語言的具體技巧,也許會有助於你的請求得到最理想的答複。
1.以情動人
這一般用於比較大的或較為重要的事情上。把對人的請求融入動情的敘述中,或申述自己的處境,以表示求助於人是不得已之舉;或充分闡明自己所請求之事並非與被請求者無關,以使對方不忍無動於衷、袖手旁觀。
2.先“捧”後求
所謂“捧”在這裏是指對所求的人的恰到好處、實事求是的稱讚,並不包括那種漫無邊際、肉麻的吹捧。求人時說點對方樂意聽的話,尤其是順便就與所求的事有關的方麵稱讚對方一下,也不失為一種求人的好辦法。
3.“互利”承諾
這是指在求人時不忘表示願意給對方以某種回報,或將牢記對方所提供的好處,即使不能馬上回報對方,也一定會在對方用得著自己的時候鼎力相助。配以“互利”的承諾,讓對方覺得他的付出值得,同時也會對求助者多一分好感。
4.尋找“過渡”
倘若向特別要好和熟悉的人求助,可以直截了當、隨便一點。但有時求助於關係一般的人、生人或社會地位較高的人時,則常常需要一個“導入”的過程。這個導入過程可長可短,得視情況而定。
此外,辦事有“心計”還要盡量防止自己的話無意間冒犯了對方。所以,在有求於人時應事先對對方有所了解,若無意中衝撞了對方,豈非前功盡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