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9章 欲進先退(1 / 1)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以退為進,欲取先予。”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最高的處世哲學。從小處講,也就是俗語“吃虧是福”、“占小便宜吃大虧”等。這都是告訴我們,為人處世遇事都要讓人一步,待人接物要抱真誠寬厚的態度。“予人方便,予己方便”,讓人一步為自己以後進一步留下了餘地。真誠待人,終究會“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對方一旦敞開心扉,也會給你帶來無盡的好處。“勝人人必恥,下人人必喜,恥生競,喜生敬。”(《宋元學案》)謙恭禮讓,真誠待人是君子的風範,斤斤計較是小人的所為;進一步是危險的懸崖,退一步便海闊天空。

一個軍事家,深知以柔勝強的道理,就不會與對方硬碰硬,而是揚長避短,選擇機會,來增強自己的力量。

這是毛澤東的軍事和政治策略,他善於轉化矛盾、利用矛盾、轉移矛盾甚至容忍矛盾,每每勝利在握。

在長征途中著名的遵義會議上,要處理的問題很多,但毛澤東從當時最迫切的軍事問題人手,而對政治路線等問題則避而不談,反而加以肯定,這是毛澤東采取的“欲進先退”的政治謀略。

毛澤東為什麼要采勸欲進先退”的謀略,周恩來對此作了清楚的闡述。周恩來說:“遵義會議的主旨是糾正軍事路線錯誤,因為當時是在驚濤駭浪中作戰,軍事路線最重要。”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毛主席的辦法是采取逐步的改正,先從軍事路線解決,批判了反五次‘圍剿’以來的作戰的錯誤,開始是冒險主義,然後是保守主義,然後是逃跑主義。這樣就容易說服人,其他問題暫時不爭論。比如‘左’傾的土地政策和經濟政策,肅反擴大化,攻打大城市。那些都不說,先解決軍事路線,這就容易通,很多人一下子就接受了。如果當時說整個都是路線問題,有很多人暫時會要保留,反而阻礙黨的前進。這是毛主席的辯證唯物主義,解決矛盾首先解決主要的矛盾,其次的放後一點嘛。”“這樣比較自然,便於集中力量取得勝利,減少阻力。”“實際上次要矛盾跟著解決了,組織路線也是勉強解決了。”

張聞天對毛澤東所采取的這一謀略,也作了詳細的說明。他說:“因遵義會議沒有提出過去中央政治上的路線錯誤,而且反而肯定了它的正確,使我當時對於我自己過去的一套錯誤,還很少反剩這在毛澤東同誌當時隻能如此做,不然我們的聯合會成為不可能,因而遵義會議不能取得勝利。為了黨與革命的利益,而這個利益是高於一切的,毛澤東同誌當時做了原則上的讓步,承認一個不正確的路線為正確,這在當時是完全必要的,完全正確的。這個例子,可以作為黨內鬥爭一個示範來看。”

以弱勝強,以柔克剛。毛澤東采取的“欲進先退”的謀略,保證了遵義會議取得成功,也由此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使中國革命走向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