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適當的時候,學會“退”不是屈服、軟弱,而是非常務實、通權達變的智慧,退可改變現況、轉危為安,是一種戰術,也是一種戰略,更是高調做事的必然要求。
戰國時期,晉文公重耳曾在國外流亡,輾轉來到楚國,楚成王把他當作國君一樣的貴賓對待。一天,成王在為重耳舉行的宴會上問道:“公子要是回到晉國當國君以後,用什麼來報答我呢?”重耳考慮了一下說道:“如果托您的福,能夠返回晉國,有朝一日不幸兩國軍隊在中原相遇,我將後退三舍回避您,以報答今日的盛情。若這樣做還得不到您的諒解,我也就隻有驅馬搭箭與您周旋一番了。”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采納中軍元帥先軫的計謀,離間了楚國與齊、秦的關係後,又離間了曹、衛與楚的關係。楚國被激怒,楚令尹子玉立即率軍北上,征伐晉國。
晉文公見楚軍逼近,便下令晉軍後撤90裏(古時一日行軍30裏為一舍,90裏即為三舍)。晉軍後撤引起將士不解,他們認為,晉國之君躲避楚國之臣,這是一種恥辱的舉動。何況楚軍在外轉戰多時,攻宋國一直不能克,士氣已經衰竭,晉軍不應後退。
其實,晉文公下令退兵90裏,一方麵是為了實現諾言,更重要的還是軍事上的需要,想以此法來激勵晉軍將士,同時也使晉軍避開楚軍的鋒芒,進一步養成楚令尹子玉的驕橫情緒,然後選擇有利的時機和地勢同楚軍會戰。
果然,晉軍撤到城濮後,宋、齊、秦等國也分別派來了軍隊,支持晉文公的行動。而在楚軍中,一些將士見晉軍撤退90裏,也主張就此撤軍返楚。但是,子玉卻堅決不同意,他認為,晉軍的後撤是懼怕楚軍的表現,於是率領楚軍緊追不舍,一直到城濮的一個山頭下才駐紮下來。結果,城濮一戰,楚軍被晉文公打敗。
以退為進也是現代商戰爭霸中的重要謀略。美國著名企業——美國鋼鐵公司就曾成功地運用這一謀略反敗為勝。
眾所周知,美國鋼鐵公司是1901年由三家鋼鐵企業合並而成的巨型企業。50年代,該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公司。到了60年代,日本鋼鐵公司占了上風,奪走了美國鋼鐵公司在世界鋼鐵界的魁首地位,美國鋼鐵公司屈居第二位。
大衛·羅德裏克出任美國鋼鐵公司董事長後,為了從困境中擺脫出來,他采取了以退為進的策略:首先縮小公司的規模,然後再謀求新的發展。在羅德裏克在任期間,總共關閉了150座工廠,減少了30%的煉鋼生產能力,淘汰了54%的職員,裁減了10萬工人。與此同時,他出售了公司的大片林地、水泥廠、煤礦和建築材料供應廠等資產,獲得了將近20億美元的活動資金。隨後,羅德裏克與公司有關人員一起,對美國幾家大企業進行研究,最後以5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一家石油公司。羅德裏克此舉的目的一是想擴大公司的業務範圍,二是為公司拓展新的發展道路,以防不測。果然,當西方鋼鐵業最不景氣的風暴襲擊美國時,美國鋼鐵公司不僅沒有受到鋼鐵企業紛紛破產倒閉浪潮的波及,而且,由於公司開辟了石油業務,在麵臨困難環境的大背景下,公司還得到了發展。一個季度的營業額就達45億美元,僅石油及天然氣的營業額就有25億美元,從中獲利3億美元。美國鋼鐵公司又開始重振當年的雄風。
以退為進是高調做事的一種手段,如果使用得當,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商場競爭中,一個經營者如果不懂得以退為進的謀略,就會在盲目前進中碰壁。反之,當你所經營的產品出現市場疲軟,難以銷售的時候,當你與競爭對手在實力對比上相差懸殊,難以取勝的時候,不妨采用退一步的策略,以退求進,定能比盲目前進取得更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