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鹿到河邊喝水的時候,正好碰見了捕魚的水鳥,它好奇地問水鳥:“大姐,我一直很奇怪你是怎麼一口把魚吞進肚子裏的,你從來都沒有被魚翅卡到過嗎?”水鳥歎了口氣:“我說小鹿兄弟,你還真是個直腸子,想辦法轉個彎子,避開魚翅不就沒事了嗎?”說完水鳥就把剛捕到的大魚朝空中一拋,讓魚頭朝下,魚翅向後倒地落進嘴裏,接著心滿意足地走開了。
人際交往中,你常會碰到各種“刺兒”,這個時候就該想辦法兜個圈子、繞個彎子,避開那條“刺兒”,這是社交的基本策略和手段。
有位編輯向著名學者錢鍾書組稿,便是繞著圈子,成功地“吃到了魚”,還連說“根本沒什麼刺兒”。以下便是他的巧謀妙計。
傳播媒介把學界泰鬥錢鍾書先生的脾性渲染得那麼怪僻。數年前,有一位編輯參與編撰地方名人詞典。同仁說,錢老的材料不易到手,寫信發公函都杳如黃鶴。主編也為此大傷腦筋。這位編輯想碰碰運氣,鑒於前車之覆,他對此事不加張揚。
他之所以決定試試,因為第一,他對錢老的著作及學術成就有所了解。自1961年其力作《通感》問世以來,先生之名即銘刻腦際,追慕迄今。第二,錢老的叔父錢孫卿先生是這位編輯所在學校的前任老校長。憑此兩條,他建立起信心。自度籍籍無名,故投石問路,先迂而回之。
錢老伉儷情趣高雅,每常調侃,幽默詼諧,相與為樂。楊絳女士呼夫君錢老為“黑犬才子”。此係錢老之字“默存”分拆而成的離合體字謎。於是他冒昧為他們姓名編了兩條燈謎。“文化著作”射“錢鍾書”;“柳絮飛來片片紅”射“楊絳”。信中先呈上拙作,然後陳述其叔父舉學之業績。很快收到回信,喜不自勝。內附聯賀卡,藍底金字,莊重雅致。特別是錢老簽名的明信片,三字合寫,神旺氣足,獨具風采。看來錢老並不像傳言所述那麼古怪。
既得隴,又望蜀。於是發函委述父老鄉親對他們的眷戀之情,標舉其母校因“首編”未見錢老條目憤有煩言,憤而拒購《辭典》;再述地方史籍龍套頻頻出場,主角不亮相,戲唱不成之態勢等等。希望他們惠賜一手資料。不久又得複函:“來函敬悉。我們對國內外名人傳記請求供給材料,一概敬謝,偶有關於我們的條目,都出於他們自編。未便為你破例。”好事多磨,果然吃了閉門羹。
設身處地想想,若來者不拒,頻繁應酬,對其將是災難。老人自有他們厘定的處世原則,故鄉情雖深,也未可貿然破“法”。初看山重水複疑無路,細思既然全般供給材料不成,何妨另辟蹊徑。“自編”草稿,呈其覆核,不是同樣可以完成組稿任務嗎。柳暗花明又一村。於是將有關錢老的傳記材料,草成小傳,另附若幹疑題,一並發函請教。在忐忑不安中接讀複函:“遵命將來稿刪一下,奉還。”對小傳中的名號大都刪除,批曰:“不合體例。”又訂正了蘭田(藍田)之訛誤。這真是意外之喜,同仁無不額手相慶。對錢老先生抱“不怒而威”之成見,然“即之也溫”,年過有期,猶不失赤子之心,何怪僻之有!
可見,與人交往、求人辦事最好能繞個彎子,直來直去就會遭人拒絕。試想一下,如果那位編輯直接向錢老索要材料的話,結果會怎麼樣呢?恐怕也會如其他人一樣“杳如黃鶴”了。但這位編輯聰明地繞了個大彎子,先是寫信聯係感情,加深錢老對自己的印象,接著再提出請求,終於獲得了成功。
還有一位編輯,也利用這種方法達到了邀稿的目的。某編輯準備向一名作家邀稿。那位作家一向以難於對付著稱,所以這位編輯在去他家之前,感到既緊張又膽怯。
開始並不成功,因為不論作家說什麼話,這位編輯都說“是,是”或者“可能是這樣的”。無法開口說明要求他寫稿的事。他隻好準備改天再來向他說明這件事,今天隨便聊聊天就結束這次拜訪。
突然問他腦中閃過一本雜誌刊載有關這位作家近況的文章,於是就對作家說:“先生,聽說你有篇作品被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了,是嗎?”作家猛然傾身過來說道:“是的。”“先生,你那種獨特的文本,用英語不知道能不能完全表達出來?”“我也正擔心這點。”他們滔滔不絕地說著,氣氛也逐漸變為輕鬆,最後作家競答應為編輯寫稿子。
這位不輕易應允的作家,為什麼會為了編輯一席話,而改變了原來的態度呢?因為他認為這位編輯並不隻是來要求他寫稿,而且又讀過他的文章,對他的事情十分了解,所以不能隨便地應付。讓對方以為自己對他的事非常清楚,就能像那位編輯一樣,在心理上占優勢。
人際交往中,腦筋要靈活一點,直來直去容易碰釘子,那就繞個彎,避開釘子,事兒也許就辦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