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圓滑處世,不亂方寸(1 / 2)

曆史上的五代,不過五六十年的光景,卻是王朝頻繁更迭,一共換了五個朝代,出了五姓皇帝。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自然短命的皇帝統領的也都是一批短命的大臣,他們往往做不了幾年官,就隨著王朝的傾頹而榮華過去轉眼成煙。但也並非沒有在這不斷的變換更迭中泰然自若從未倒下一次的人。馮道便是其中的一個。他先後事四姓十位皇帝,均能進退得當,毛發無損。是不是因為馮道懷抱經天緯地之才、安邦治國之誌,曆代君主都缺他不得呢?恰恰相反,他既無政治建樹,又乏民族氣節,一旦國難臨頭,就另攀高枝一走了之。他從不以國家大業為己任,隻一味追求高官厚祿,棄國背君對他來講如奴易主一般容易。他之所以左右逢源,自有其高明之處。

馮道,字可道,是河北瀛州景城(今河北河間地區)人。相傳未成名問相時,就曾賦詩一首以表心誌:“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有期因。終因海嶽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虎狼叢中也立身。”他認為任憑乾坤轉換,隻要識時務不亂方寸,便可以處處通津坦程。馮道的一生確確實實是按著這一座右銘去做的。

唐末時,他曾做幽州劉守光的參軍幕僚。劉守光敗後,他又轉事大宦官監河東軍張承業。張承業任用他為巡官,以其頗通文學推薦給晉王,任河東節度使掌書記。後唐建立時,拜戶部侍郎,充翰林學士。明宗時,拜端明殿學士,後來又做了宰相。

馮道不同於其他不同時期的大多數奸臣,他從不表現得盛氣淩人,不可一世,相反卻仿佛是一個節儉、刻苦、自勵的忠厚長者、謙謙君子。當後晉後梁隔河而戰時,馮道在軍中,住在一茅庵之中不設床席,就臥於一束枯草之上。有一位將士從別人那裏搶來一個美女送給馮道為妾,馮道卻之不過,便將她安置在別的房間裏,慢慢訪求她的主人,最後將她送還,一時美名遠揚。

對皇帝,馮道也顯得正直、忠義。有一次,水運軍將在I臨河縣得到一個玉環,玉環玲瓏剔透,上刻“傳國寶萬歲杯”6個字,他們把玉環獻給明宗。明宗愛不釋手,常把它示與眾臣賞玩。一天明宗給馮道展示,馮道卻故做深沉地說:“這是前世遺留下的有形之寶,不足為奇,陛下身懷無形之寶,才是曠世罕見。”明宗不解,探問馮道:“何渭無形之寶?”馮道說:“仁義者,帝王之寶也。”所以人說:“大寶日皇位,何以守位則日仁。”明宗雖貴為皇帝,卻是個武將出身,這文縐縐的東西他一時轉不過彎兒來,待要再問,馮道已神秘兮兮地飄然遠去。明宗隻好喚侍臣為他講說,好半天才弄明白,覺得馮道馬屁拍得實在是高,心裏甜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