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媽媽,是讓我感到非常幸福的事,但隨之而來的為兒子哺乳卻令我感到手忙腳亂。生下他的第一天,也就是昨天,我的奶沒有來,兒子的奶奶和姥姥隻好給他喂了一些配方奶粉。今天家人正要給寶寶喂配方奶,我發現乳房似有乳汁溢出,於是就把兒子抱過來讓他吸吮。誰料,兒子是個急脾氣,沒等我放正位置,就胡亂地這兒撞那兒撞地找開了,找了一會兒沒有找到就急得哇哇地哭了起來,慌亂中,我隻好努力將**送進他的嘴裏,這時他才停止了哭鬧,急不可待地叼住奶頭,立刻吸了起來。
接下來的幾天,通過我與兒子的親密接觸,我發現當他餓的時候也會有一些暗示給我。這讓我感到高興的同時也讓我驚歎:原來寶寶天生就帶著生存的本領。當他餓的時候,他就會以自己的方式來告訴我,以引起我的注意並發出了“我餓了,我要吃飯”的信號。不過,通常是在兒子有了一些暗示性舉動並且在沒哭之前,我都會滿足他的需要,否則當他餓得哭了的時候就很難把**送到他的小嘴裏啦。
常聽人說哺乳會影響媽媽的體型,我也曾因此一度煩惱過,不過後來想到,哺乳既然是大自然賦予母親的一項特殊的能力,那麼我就應該運用好,一路堅持下去,給予寶寶最最優質的食物以陪伴他度過可愛的嬰兒期,畢竟身材還可以再練回來,寶寶的健康可關係他的一生,馬虎不得呀。
哺乳是指新生兒出生後,母親用自己乳腺分泌出的乳汁哺育寶寶的生物現象。乳汁中含有豐富的營養,還有一些抵禦疾病的特殊抗體,因此對寶寶的生長發育極其有利。剛出生的寶寶應按需要不定時地進行喂哺,這是因為小寶寶有胃容量小、每次哺乳進食的奶量少、母乳在胃中停留的時間短等生理特點,這就決定了小寶寶需要頻繁的吸吮,以強化對母親泌乳和排乳的刺激,從而獲得充足的乳汁。
1.寶寶饑餓時的表現:除了聽到寶寶的哭鬧聲之外,這就需要媽媽的細心觀察了。例如,當他表現出不安靜,有舔衣服的舉動,不停地吸吮手指,或者是往你的懷裏紮似乎在尋找著什麼的時候,就說明他已經餓了。
2.喂哺的間隔時間:隻要寶寶想吃就喂,隻要媽媽感到奶脹就喂。
3.正確的哺乳姿勢:媽媽在哺乳時要兩側乳房交替喂哺,不要隻用一邊乳房喂寶寶。
4.寶寶吃飽時的表現:當寶寶吃飽時,他也會做出一些表示。沒有當初吃奶時認真的樣子,而中途停下來,聽聽有什麼動靜,又或者是用他的小舌頭把**抵出來,再放進去,還會抵出來,自顧自地玩一會兒。如果這時再試圖把**送給他,他會把頭轉過去,如果給急了的話他就會以哭來抗議。
今天是兒子出生的第4天,有大人的細心看護,小家夥吃得好,睡得香。而我就不同了,由於刀口恢複得還不太好,隻好在床上窩著。但醫生又叮囑不能總在床上,還是要不停地下地走動才行,以免粘連。所以我也隻好乖乖地聽醫生的話,每天都要下地走上幾次。我隔壁床的一位產婦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和我同樣是剖宮產,但比我早了兩天,她剖下的是一位可愛的小女孩。
今天小女孩的爸爸不知道從哪兒拿來了一個給寶寶稱體重的秤,說要給孩子稱一下看看有幾斤了。當他稱完的時候,我老公說,也就勢給我兒子稱一下,看看小家夥的體重又長了沒。老公給兒子包上了一個小被子,然後放到那個秤上,一稱是8斤。咦?小家夥的體重,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是8斤3兩了,怎麼現在還包著一個小被子,體重反而是輕了這麼多呢?我和老公正在疑惑不解的時候,我母親說:“孩子掉了水膘了,所以才會變輕的。沒事,過幾天,小家夥的體重就會上來的。”母親接著說:“基本上所有的孩子,出生後都會掉水膘,這是正常的。”母親的話,讓我完全放下心來,要不然,我還以為我精心的喂養有問題呢。
這是民間的一種俗稱。說的就是新生兒在出生後會出現這種暫時性的生理性體重下降,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家長不必過於擔心。
這是由於寶寶在媽媽肚子裏的時候,其營養、水分、氧等都是由母體來供應的;但是,寶寶出生後,這一切都需要自己來完成。當他自己用肺呼吸、皮膚蒸發、出汗等,身體會丟失一部分水分。另外,寶寶出生後還要排出一些胎便和尿,加之寶寶的食量又小,所有的因素加在一起,才是寶寶體重下降的原因。
一般情況下,新生兒生理性體重下降的範圍為出生體重的3%~9%,在出生後3~4天內體重達最低點,以後又會逐漸地回升,大多數的寶寶於7~10天後會恢複至出生時的體重。
1.合理喂養:寶寶出生後,要細心地護理,及早開奶,及時喂哺,母親要合理營養,有充足的奶水。
2.細心觀察:如果寶寶體重下降過多,7~10天後仍不恢複,或同時伴有其他的異常表現,則需要帶孩子就醫,以尋找確切的原因。
今天是我和兒子出院的日子,本來沒有什麼問題的話,在兩天前我們就應該出院了。可是前天早上,值班的醫生來給兒子量完體溫後,看了看孩子,說孩子皮膚挺黃的,還得留院觀察兩天。
我一聽,可嚇壞了。仔細觀察兒子後,這才發現他皮膚的顏色的確很黃,就連白眼珠也略帶著些黃色,臉上的膚色較出生的前兩天也有很大的變化。記得兒子出生時,他的小臉白嫩白嫩的,就像煮熟的雞蛋清一樣光滑,可是現在孩子的皮膚為什麼會變黃,要不要緊呢?
經過向醫生詢問我才放下心來。細想一下孩子膚色雖黃,但他的精神反應都很好,吃得飽,睡得香。就在今天早上,值班的醫生,給孩子量完體溫後,告訴我們可以出院回家了,說孩子黃疸的現象減輕了許多,隻是回家後還要繼續細心觀察孩子膚色的變化,如果一周後孩子黃疸現象嚴重的話要及時到醫院就醫。聽了醫生的囑咐後我想,回家後一定要細心地照顧寶寶,真的希望寶寶每一天都能夠健健康康地成長!
黃疸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的臨床症狀,它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兩種。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特點是寶寶出生2~3天後皮膚開始變黃,就連寶寶的鞏膜(眼白)也微帶黃色,尿稍黃,身體沒有不適表現,4~5天的時候寶寶的黃疸現象達到高峰,足月兒在出生後第10~14天黃疸現象消退,但是早產兒可能會延至第3~4周才能消退。
由於新生兒的肝髒功能還沒有發育完全,產生的膽紅素就不能及時地經肝髒排泄出來,此外,剛出生的新生兒腸道無菌也會影響膽紅素的代謝,種種因素綜合後,使寶寶體內的膽紅素濃度增高而造成新生兒黃疸。
1.生理性黃疸要促進利尿:如果寶寶是生理性黃疸,家長就不需要擔心,因為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一般無需處理,家長可多喂寶寶一些葡萄糖水,促進利尿,排出膽紅素。
2.病理性黃疸要及時就醫:如果發現寶寶的黃疸現象超過了生理性的範圍,家長就應提高警惕,看是否有其他的病變,及時地到醫院就醫。因此,家長要特別注意寶寶回家後膚色的變化。
今天早上,不知道兒子是怎麼啦,一直哭鬧不停,以為小家夥是餓了,可是給他奶,他又不吃,我便對老公說,看一看是不是小家夥撒尿了。老公看了看說沒有啊,這是怎麼回事呢?老公假裝生氣地說:“這個小家夥真是越來越知道調皮了,真是欠揍了。”我說他身體肯定是不舒服了,要不然不會這麼哭鬧的。
這時,母親把孩子接過來說:“看看是不是孩子的肚臍不舒服呀?要不然不會這麼鬧的。”母親的話提醒了我,我和老公趕緊把兒子放到床上,小心翼翼地把他纏肚臍的消毒紗布打開,這才發現,孩子的臍帶還沒有完全脫落,臍帶與肚臍之間還有一點點的連接,由於被半掀起的臍帶殘端的硬痂與紗布不停地磨擦,致使兒子的肚臍滲出了斑斑的血跡。可憐的小寶貝,怪不得他會不停地哭鬧,都怪我沒有讀懂他的語言,讓小寶貝遭受了這麼大的罪。
心疼歸心疼,我趕緊讓老公找來了醫院給配製的碘伏溶液、消毒紗布和消毒棉球。給兒子的肚臍擦拭幹淨後,又抹了碘伏溶液,最後又小心地給兒子纏上消毒紗布。大功告成後,我才鬆了一口氣,這時兒子也不再像先前那般哭鬧了,在我的懷裏吃過奶後,酣然地睡著了。
新生兒臍部的護理十分重要,如果護理不當,細菌就會有可乘之機。這也是許多的新手爸媽們在護理寶寶的臍部時,往往對這個被剪斷的臍帶敬而遠之的原因。他們認為新生寶寶的肚臍摸不得,洗不得。於是,在給寶寶護理時,也通常是寶寶稍一動彈,這些爸爸媽媽們就不敢動手了。也有的父母在醫生給孩子包紮好後,自己就不再關心了,這也是我在撫育兒子的過程中所犯的一個錯誤。
1.關於洗澡:新生寶寶出生24小時以內,醫生為寶寶包紮好的臍部最好不要打開,更不要給寶寶洗澡。24小時以後,家長即可為寶寶洗浴,在洗澡的過程中,最好選擇擦浴,避免寶寶的臍部沾水。
2.關於大小便:家長在護理寶寶的時候,要盡量防止寶寶的大小便汙染臍部。寶寶每次便後要及時地更換尿布,並清洗臀部及會陰部,防止對臍部的汙染、浸漬。寶寶的臍部萬一被尿液浸濕,家長可以用消毒棉簽蘸碘酒或75%的酒精擦拭。
3.檢查包紮:寶寶的臍帶脫落前,家長要經常檢查,包紮的紗布外麵有無滲血,或者是看看臍帶的結痂有無磨擦,若有要及時地為寶寶處理。
4.不要爽身粉:在寶寶的臍帶脫落前,肚臍周圍應避免爽身粉的局部刺激,以免引起炎症的發生。
5.脫落後的護理:新生寶寶的臍帶殘端通常是3~7天自然脫落,也有的寶寶要兩周多才能完全脫落。寶寶的肚臍脫落後,創麵稍有濕紅,這屬於正常現象,家長可以為寶寶塗一些紫藥水,以幫助寶寶的肚臍盡快愈合。
6.出現炎症:若寶寶的肚臍周圍皮膚紅腫,有膿性分泌物,同時寶寶伴有發燒,不願意吃奶,總是哭鬧時,說明寶寶的臍部可能有了炎症,要帶寶寶及時去醫院看醫生。
在兒子出生之前,母親就告訴我,孩子的囟門軟軟的,千萬不能碰到。我一直記著母親的話,想著等寶寶出生之後,一定要小心地照顧他。今天我把兒子抱在懷裏,給他喂完奶後,就開始一邊跟他說話,一邊撫摸他,這期間,我還認真地觀察了之前一直讓我很是小心的兒子的囟門。
原來,在兒子的頭骨中間有一處尚未彌合的空間,如果細心地觀察它,還會發現它會像脈搏一樣一跳一跳的,外觀看上去還稍稍有些凹陷,我想這就被叫作囟門吧。
之前,母親的話我一直記著,但還是不免懷疑,難道寶寶的這個軟軟的地方一點都不能碰到嗎,撫摸一下也不行嗎?帶著這個疑問,我查閱了相關的資料,發現寶寶的囟門並不是那麼脆弱的,實際上,它是由一層像帆布一樣的膜覆蓋著,輕輕的撫摸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關注寶寶的囟門還有助於爸爸媽媽們發現寶寶的健康狀況呢!如果發現寶寶的囟門異常,還應及時就醫。
了解了關於寶寶囟門的知識後,我發現,我要學習的東西還真的是很多很多,真是所謂的“零歲孩子,零歲父母”,新手爸媽們,相信你們在撫育寶寶的過程中也一定學習了很多的育兒知識吧!
囟門是指寶寶頭部上方柔軟的地方,這是因為寶寶出生後,頭骨尚未發育完全,所以骨與骨之間會有一條縫隙。寶寶的囟門也有前囟門和後囟門之分,長在寶寶頭頂及前部的前囟門呈鑽石形,並且比後囟門看起來要大要明顯;長在寶寶頭後部的後囟門較小,呈三角形。
一般的寶寶2~3個月後,後囟門就已經開始閉合了,寶寶後囟門的閉合,標誌著寶寶腦部的發育趨於完善。前囟門閉合的時間一般都在12~18個月,較晚的直到2歲才能夠完全閉合。不同寶寶的囟門大小也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