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安時而處順(1 / 1)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人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莊子·養生主》

安於天理和常分,順從自然和變化,哀傷和歡樂便都不能進入心懷,古時候人們稱這樣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脫,好像解除倒懸之苦似的。

我們所處的世界——車水馬龍、霓虹閃爍、香車美女、別墅洋樓、魚翅燕窩、鮑魚熊掌……在這樣一個充滿誘惑的時代,麵對這一切,人們便不由自主地浮躁起來。似乎我們什麼都想得到,似乎這些在我們心中是最美的。但我們的心靈呢?我們應該讓它安靜下來,還它美麗。

我們不妨來看看下麵這個故事。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快撒些草籽吧,好難看啊!”徒弟說。“等天涼了,”師傅揮揮手,“隨時。”

中秋,師傅買了一大包草籽,叫徒弟去播種。秋風突起,草籽飄舞,“不好,許多草籽被吹飛了。”小和尚喊。“沒關係,吹去者多半中空,落下來也不會發芽,”師傅說,“隨性。”

撒完草籽,幾隻小鳥即來啄食,小和尚又急了。“沒關係,草籽本來就多準備了,吃不完,”師傅繼續翻著經書,“隨遇。”

半夜一場大雨,徒弟衝進禪房:“這下完了,草籽被衝走了。”“衝到哪兒,就在哪兒發芽,”師傅正在打坐,眼皮抬都沒抬,“隨緣。”

半個多月過去了,光禿禿的禪院長出青苗,一些未播種的院角也泛出綠意,徒弟高興得直拍手。師傅站在禪房前,點點頭:“隨喜。”

在這個故事中,徒弟的心態是浮躁的,常常為事物的表麵所左右,而師傅的平常心看似隨意,其實卻是洞察了世間玄機後的豁然開朗。

其實,能夠影響我們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對待事物的態度。我們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平和沉靜,腳踏實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寫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優,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已成曆代仁人誌士崇高憂樂觀的精辟概括。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一句,在憂喜這對矛盾關係的處理上,也可以達到順其自然“難得糊塗”的境界。

範仲淹記嶽陽樓,一為重修嶽陽樓,更為勸老朋友滕子京。滕子京當年作為改革派人物受誣被貶到嶽州,心中憤憤不平。範仲淹便借記嶽陽樓,而把規勸之言和自己的處世態度自然藝術地表達出來。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說人的憂喜情緒不因客觀景物美好而高興,也不因個人境遇不佳而憂傷,順其自然,豁然,超然。

一般人難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為人畢竟是有情有欲、不可能受客觀外界幹擾而無動於衷,也不可能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麻木不仁。隻是要在客觀外界向自己壓迫而來時,能夠坦然以對,灑脫些、想開點、看遠點。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是隨心所欲,跟著感覺走,要怎樣就怎樣,無拘無束無節製,而是要懂得掌握一個“度”。凡事都要有個限度和分寸,過了那個限度和分寸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追求自由人性和放縱自我之間隻是一步之隔、一念之差。憂忿過度會導致對現實不滿,進而傷害他人,損害社會公德;樂極生悲,無限製地“享受生活”,就會墮落;就算不會墮落,也不利於養生,過憂過喜都有害於人的身心健康。

憂也好,喜也罷,有時在客觀環境不變,或變化比較小的情況下,就得靠主觀調節,努力減少憂慮,多尋找一點快樂。把目光放遠些,不要為眼前的境遇所困擾、所壓倒;不要被蠅頭小利所誘惑、所腐蝕,做一股“淺淺水”,讓它“長長流,來無盡,去無休”。

人生短暫,與浩瀚的曆史長河相比,世間的一切恩恩恩怨怨、功名利祿皆為短暫的一瞬。“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大可不必太在意人生曆程的潮漲潮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隻要悟透了其中的道理,便會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