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第一計 瞞天過海(1 / 1)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自認為防備十分周全的,就容易意誌鬆懈、麻痹輕敵;常見的事情看慣了也就不再產生懷疑以致喪失警惕。秘密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而不是與公開的行動相對立。非常公開的行動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謀略。

此計名出自《永樂大典·薛仁貴征遼事略》。瞞天過海,原意是指瞞著不願渡海遠征高麗的唐太宗,使之在不知不覺中渡過大海。後引申為采用偽裝手段,製造公開的假象,使對方失去警戒之心,實屬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計。它寓暗於明,寓真於假,從而達到出其不意的戰鬥效果。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禦駕親征,率領30萬大軍以寧東土。一日,浩蕩大軍東進來到大海邊上,帝見眼前隻是白浪排空,海茫無窮,即向眾總管詢問過海之計,四下麵麵相覷。忽傳一個近居在海上的豪民請求見駕,並稱30萬過海軍糧此家業已獨備。帝大喜,便率百官隨這豪民來到海邊。隻見萬戶皆用一彩幕遮圍,十分嚴密。豪民老人東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內更是繡幔彩銱,茵褥鋪地。百官進酒,宴飲甚樂。不久,風聲四起,波響如雷,杯盞傾側,人身搖動,良久不止。太宗警覺,忙令近臣揭開彩幕察看,不看則已,一看愕然。滿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橫無際涯,哪裏是在什麼豪民家做客,大軍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來這豪民是新招壯士薛仁貴扮成,這“瞞天過海”計策就是他策劃的。”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實屬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用來做戰役偽裝,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戰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