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7章 見賢思齊(1 / 2)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裏仁》

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應該想到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應該在內心進行自我反省。”

在生活中,有一些人對比自己能力強的人所持的心態是忌妒,而對比自己水平差的人則加以鄙視和嘲笑。這種態度對他們本身有什麼好處嗎?可以說是有害無益。真正的聰明人,總是會向比自己強的人虛心學習,以使自己盡快達到對方的水平;而見了有毛病的人,則會對照對方來反觀自己,看看自身是否也有這方麵的不良現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才是能夠切實提高自己的修養品位,而不會走向相反方向的有效途徑。

自古以采,妒賢忌能者都難以成大氣候,甚至還會落得不堪收拾的下場。因為這種人不僅才能相對稍遜一籌,而且由於心胸狹窄,一旦妒火燃起,就有可能失去理智,進而喪心病狂地不擇手段,以致一步步走向毀滅之路。戰國時期的龐涓,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在三家分晉以後,韓、趙、魏三家中數魏國的勢力最強大,魏惠王野心勃勃,也想學秦國收攏人才,不久來了一位名叫龐涓的人,聲稱是當今高人鬼穀子的學生,與蘇秦、張儀、孫臏是同學,他在魏王麵前大吹大擂,說隻要自己能當大將,其他國家決不足畏,魏王就信任了他。龐涓當了大將,他的兒子龐英、侄子龐蔥、龐茅全都當了將軍,訓練好兵馬就向衛、宋、魯等國進攻,連打勝仗,弄得三國齊來拜伏。東方的大國齊國派兵來攻,也被龐涓打了回去。從此魏王就更信任他了。

龐涓的同學孫臏是大軍事家孫武的後代。他德才兼備,是個少見的人才。尤其是從老師鬼穀子那裏得到了祖先孫子的十三篇兵法,更是智謀非凡。一次,墨子的門生禽滑厘來拜訪鬼穀子,見到孫臏,為他的才德所感動,就想讓他下山,幫助各國國君守衛城池,減少戰爭。孫臏說:“我的同學龐涓已下山去了,他當初說一旦有了出路,就來告訴我的。”禽滑厘說:“聽說龐涓已在魏國做了大官,不知為什麼沒寫信給你,你何不到魏國打聽一下。”

孫臏來到魏國,先見了龐涓,又見了魏王,一談之下,魏王就知道孫臏才能極大,想拜他做副軍師,協助軍師龐涓行事。龐涓聽了忙說:“孫臏是我的兄長,才能又比我強,豈可在我的手下。不如先讓他做個客卿,等他立了功,我再讓位於他。”在當時,客卿沒有實權,卻比臣下的地位高,孫臏還以為龐涓一片真心,對他十分感激。

龐涓原以為孫臏一家人都在齊國,孫臏不會在魏國久留,就試探著問他:“你怎麼不把家裏人接來同住呢?”孫臏說:“家裏的人都被齊君害死了,剩下的幾個也已被衝散,不知何處尋找,哪裏還能接來呢?”龐涓一聽傻了眼,如果孫臏真在魏國呆下去,自己的位置可真要讓給他了。

半年以後,一個齊國人捎來孫臏的家書,大意是哥哥讓他回去,齊國也想重振國威,希望孫家的人能在齊國團聚。孫臏對來人說:“我已在魏國做了客卿,不能隨便就走。”並寫了一封信,讓他帶回去交給哥哥。

孫臏的回信竟被魏國人搜出來交給了魏王,魏王便找來龐涓說:“孫臏想念齊國,怎麼辦呢?”龐涓見機會來了,就對魏王說:“孫臏是大有才能之人,如果回到了齊國,對魏國十分不利。我先去勸勸他,如果他願意留在魏國,那就罷了,如果不願意,那就交給我來處理罷。”魏王答應了。

龐涓當然沒有勸孫臏。而是建議他回齊國“探親”。於是第二天,孫臏就向魏王請兩個月的假,魏王一聽他要回去,就說他私通齊國,立刻把他押到龐涓那裏審問,龐涓故作驚訝,先放了孫臏,再跑去向魏王求情,過了許久,才又神色慌張地跑回來說:“大王發怒,一定要殺了你,經我再三懇求,大王總算給了點麵子,保住了你的性命,但必須處以黥刑和臏刑。”孫臏聽了,雖非常憤怒,但覺得龐涓為自己出力,還是十分感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