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挫銳解紛,和光同塵(1 / 2)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認為,“道”是虛體的,無形無象,人們視而不見,觸而不著,隻能依賴於意識去感知它。雖然“道”是虛體的,但它並非一無所有,而是蘊含著物質世界的創造性因素。這種因素極為豐富,極其久遠,存在於天帝產生之先。因而,創造宇宙天地萬物自然界的是“道”,而不是天帝。這樣,老子從物質方麵再次解釋了“道”的屬性。

把“道”喻為一隻肚內空虛的容器,是對其神秘性、不可觸摸性和無限作用的最直觀和最形象的譬喻。哲理的揭示,隻有紮根於形象,才會使蘊含的豐富性、概括性、抽象性和外延性得到能動和富於想象力的發揮,老子對道的這種不拘常規的描述方式,給予我們無限的啟迪。

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且先於天帝而存在;事物都是互相矛盾而存在的,並且處於變化發展之中等觀點。此外,老子還提出了他自己對社會政治和人生處世的某些基本觀點。這些學說無不充滿智慧的蘊含。

人生在世,難免會與別人發生矛盾,引起紛爭。產生紛爭的根源,主要是人的私欲。當一個人對於別人對自己的態度、給自己的報酬等感到不滿,覺得自己受了委屈和不公平,而這種不公平又超出了他願意承受的範圍時,就會與人發生爭吵,產生紛爭。

那如何才能解決生活中的矛盾和紛爭呢?

這就要求我們順從大道、效法大道,做到“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一個人能做到如此——挫掉鋒芒,消除糾紛,含斂光輝,混同塵世,自然沒了私欲,就不會與人發生紛爭。

孟子說:君子之所以異於常人,便是在於其能時時自我反省。即使受到他人不合理的對待,也必定先反省自己本身,自問,我是否做到仁的境界?是否欠缺禮?否則別人為何如此對待我呢?等到自我反省的結果合乎仁也合乎禮了,而對方強橫的態度卻仍然不改,那時,君子又必須反問自己:我一定還有不夠真誠的地方。當反省的結果是自己沒有不夠真誠的地方,而對方強橫的態度依然如故,君子這時才感慨地說:“他不過是個妄誕的人罷了。這種人和禽獸又有何差別呢?對於禽獸根本不需要斤斤計較。”

每個人都生活在人群中,有人的地方自然會有矛盾,有了分歧該怎麼辦?很多人都喜歡爭吵,非論個是非曲直不可。其實這種做法不明智,吵架又傷和氣又傷感情,不值。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俗話說家和萬事興,推而廣之,人和也萬事興。人際交往中切不可太認死理,有時裝裝糊塗於人於己都有利。

事實上,按照一般常情,任何人都不會把過去的經曆輕易地從記憶中抹去。就某些方麵來講,人們有時會有執念很深的一些事情,甚至會終生不忘。但是,要知道,記憶中的怨恨會越積越深,隨時隨地都可能反作用於自己。因此,為了避免招致別人的怨憤,盡量少得罪人。一個人行事需小心在意,處事時心胸要豁達,以君子般的坦然姿態應付一切。

有一次,有一個人去拜訪老子。到了老子家中,看到室內淩亂不堪,心中感到吃驚。於是,他大聲咒罵了一通揚長而去。翌日,又回來向老子致歉。老子淡然地說:“你好像很在意智者的概念,其實對我來講,這是毫無意義的。所以,如果昨天你說我是馬的話我也會承認的。因為別人既然這麼認為,一定有他的根據,假如我頂撞回去,他一定會罵得更厲害。這就是我從來不去反駁別人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