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古龍(1 / 3)

我生來酷愛武俠,小的時候不喜歡用眼睛去看書,偏愛用耳朵聽人講故事,聽廣播裏的評書與小說。所以至今看過的書寥寥無幾,胸無點墨。如今我的寫作指導老師說我所寫的文字缺乏內涵與理論基礎,顯得空洞漂浮,並且閱讀的書籍極少,應當擴大閱讀量,我聽了老師的話,靜心翻開幾本經典之作,那是古龍的小說。作為讀者,我欣賞他詩歌般美麗的文字,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經典而富有哲理的長短句,以及他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在我心中,他是一個能改變命運的奇跡。

古龍的為人與文風,都洋溢著無盡的浪漫與激情,如同一顆劃過蒼穹的耀眼的流星,極盡他美麗風姿與璀璨光華,但卻瞬間燦爛,失去了生命。對於這樣一個有著個性的作家,不管你是否喜歡,他的為人的率真,永遠會感染他的讀者與朋友。他在有限的時間裏發揮了無限的空間,他開拓了一片嶄新的天地,讓生命得以在文字飛舞的瞬間,得到自由的飛翔。他飛翔得寧靜而又高遠,寂寞而又喜悅。他的筆下寫的雖然是通俗的小說,卻寫出了並不通俗的故事。

(一)亂世出英雄

古龍,生於亂世中的香港。戰火的硝煙撕裂了那個年代的空氣,摧毀了人們的神經。我想在如此年代出生、成長的人,一定在恐懼中度過,與那個非凡的時代共同承受了人類曆史上的悲壯與苦難。生命在那一刻變得漂泊與茫然。這似乎就是他創作之初的源泉之一。他曾這樣說:“家園已在望,光明也在望,希望永在人間。”讀了他的小說才知道,在他的筆下有兩種呼喚:一是對“家園”的呼喚,而另外一個卻是對“希望”的呼喚。

無論是家園還是希望,在建國後他應該有了家也有了希望,可是當人們不必躲避無情的炮火,不必淪落在荒山野嶺中的時候,他卻親眼目睹了家中的“煙火”。他的父母分道揚鑣,棄之而去,隻留下他孤獨的身影。

我是一名老師,曾經目睹了很多雙在父母離異中悲傷的孩子的眼睛。我也堅信,沒有什麼比父母間的離異更讓孩子感到寒心,感到夢想的破滅。父母最神聖最高尚的光環會因為這種離異而消失殆盡。古龍那時年幼的心靈與靈魂是否從此就疑慮重重?我可以想象得到當他惶恐地注視著兩個親人的分離時,他會多麼的憤怒與怨恨。他得離家出走,那是對父母間情愛的絕望。

從此,他沉淪落寞;從此,他遊蕩街頭;從此,他無家可歸。

在我的腦海裏,看到了一片蒼茫的星空下,無心的明月,散發著慘淡的光芒,流浪的他,等待著黎明前的黑暗。黑暗過後,曙光將再次照耀他前進的道路。就如同他在《名劍風流》裏描述的那樣:人生的痛苦,他卻已嚐得太多了,但無論如何,我還活著,我還年輕,世界這麼大,到處都是我可以去的地方。

痛苦與苦難,往往造就了希望,造就了一代名家。因為她使人更加得堅強。少年時代的一無所有在他的作品中發揮地淋漓盡致,那是一種永不屈服的人生情懷:永遠不絕望,永遠要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更好,更有意義。後來,他的文學天地裏,充滿了悲傷也充滿了愛,同時還有世人的同情,也有他自己的夢想。有人問他為什麼喜歡文學。他隻回答:因為孤獨。因為迷戀。因為窮困。——孤獨是文人的寵兒,很多人因為孤獨走上了寫作的道路。迷戀是一種瘋狂,很多藝術家因為迷戀而被人認作是瘋子;窮困是一種動力,很多人也因為窮困而不得不瘋狂而孤獨的創作。孤獨、迷戀、窮困往往把一個青年曾有的五彩斑斕的幻夢,把一個文人對真實與善良的無限渴望與追求通通敲的粉碎。

所以,他創造了奇跡。

在他看來,武俠小說也可以達到偉大作家們創造的偉大境界那樣,如同《老人與海》的作者海明威那樣用他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悲天憫人的同情心,刻畫出人性的光輝,使讀者隨之而悲喜,望之而興歎,能洞穿心靈,感悟真理。在他的作品裏,他保留了悠久的中華民族的傳統,又吸收了外來文學的精華,他的小說不再劃地為牢,不再困守傳統,不再墨守成規,他將中西古典與現代文學融合得恰倒好處,或增或減都會抹殺他優秀作品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