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 新世紀最受歡迎的演員是喜劇演員(1 / 1)

20世紀最受喜愛的人之一是創造快樂的喜劇員,其代表人物是喜劇大師卓別林。

20世紀中國最受喜歡的人之一是創造快樂的喜劇演員,其代表人物是相聲大師侯寶林、馬季、薑昆。

當今最受歡迎的人之一是創造快樂的喜劇演員,其代表人物是小品大師趙本山。

一個人如果把“愛”分出去是越分越少?還是越分越多?同樣的問題,一個人如果把“快樂”分出去,是越分越少?還是越分越多?

在一般人的思想裏,總認為“愛”、“快樂”、“勇氣”等這類公益性的人格表現,如果給某個特定的人多一點,就無法給予另外的人多一點。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認為,每個人隻有一定限量的愛,難以持續不斷地付出大量的愛;另外一派的心理學家佛洛姆等人則認為,在一個正常而且良好的社會環境下,一個人有可能在接觸和付出的過程,繼續產生更大量的愛。這是一個有趣、也值得深思的問題,關鍵點在於提供者究竟是用“分配”,還是“分享”的心態來處理。

“分配者”會“等分”他的愛心,便如:一個公司的主管,如果把“三分”留給自己,“六分”給公司,“一分”留給家人,這就會產生人際關係的不平衡,造成大家不開心、不快樂。

“分享者”則是視自己和周圍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十分”,例如:做爸媽的“十分”愛自己、照顧自己,同時也“十分”愛大孩子,“十分”愛小孩子;又能“十分”關注工作,“十分”參與公益活動……,像這樣的爸媽,用分享的心情,無限地開拓了生命的空間,讓周圍很多人都能享受到同樣的、大量的愛。

所以,一個人若要越來越快樂,越愛越多,不妨善用“分享者”的“漣漪效應”,隨時在水波上一“點”,快樂和愛的能量就會源源不斷地傳送出去。

曾經有位智慧婦人在河床邊發現一粒像寶石般的石頭,她把它揀拾而起,並且放入裝滿食品的袋子內。

這時,迎麵來了位饑餓的流浪人,智慧婦人毫不猶豫地打開袋子,取出食物,讓流浪人享用。

當流浪人吃食物時,正好瞧見袋內的寶物,他渴求智慧婦人割愛,隻見智慧婦人二話沒說將寶物取出,並且交到流浪人手中。

這件事過了好一陣子,有一天,流浪人又來到智慧婦人麵前,不但歸還寶物,還說:“我已經不需要它了,我要學的是你的‘舍得’啊!”

最近,張華也認識了一位智慧婦人,她們雖然初識,但是對剛到人生地不熟國度的張華,這位智慧婦人卻毫不吝嗇地分享她的住處、她的食物和她的友誼。

張華見她每天都很開心快樂,家中充滿了笑聲、歌聲,連同周圍的朋友們也都感染了她的住處、她的食物和她的友誼。

張華曾問她:“你是怎麼做到如此舍得分享的?”

原來她從小家境不是很好,父親又特別嚴苛,因此,小時候的她總是戰戰兢兢地。

有一回,一位太太買了菜準備回家,半路上,袋子竟然破了,桔子掉得滿地都是,這時,這位太太來向智慧婦人的父親取一個料袋。

不料,智慧婦人的父親竟然一口回絕了。

看著失望的太太離去,智慧婦人在小小的年紀時,就已經暗下決心,將來一定要幫助更多的人,絕不吝嗇。

王娜目前是一家企業公司的董事長,事業擴及歐美、亞洲,可是她仍然謙虛和氣,一如鄰家婦人,她的樂於分享,敢於舍得,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坐在車廂裏,你可能和好友正在低聲說笑,沒想到你的偷悅,不但讓好友感染了生命能源,連坐在鄰近的陌生乘客也受到了良好的影響。

辦公室裏,一位客戶正打來感謝電話,讓你感到很有成就感,這位客戶不但讓他辦公室外的同仁們在同時間內接收了快樂的氣氛,連同接電話的你,加上你的同事們,也都感應到那份喜悅。

平常我們可能沒注意到,一個生命體和一個生命體之間會有什麼細密而微妙的關係,然而《內在革命》(李元春譯,遠流出版)的作者羅勃·瑟曼博士就提到“圓泡共振”這個簡單的原理。

羅勃·瑟曼博士提及,每個人都是一個圓泡,他建議地球上每個人,除了活在自我意識的圓泡裏,也要樂意透過各種傳播的振動模式,和其他人取得交流,以創造真、善、美的世界。

如果說每個人都是一個圓泡,我們不妨來覺察自己的圓泡內究竟是多元、豐盈和有趣的,還是單調、幹癟和枯燥的?還有,我們是正在製造紛爭、對立、衝突的負麵漣漪?還是正在創造和諧、分享、成長的正麵漣漪?

愛默生有一句始終銘記在心的話:“每一天都是一年中最好的日子。”如果你心細一點,就會發現身邊快樂無時不在。無論你快樂與否,都在影響著你周圍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