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動者,雲電風燈;嗜寂者,死灰槁木。須定雲止水中,有鳶飛魚躍氣象,才是有道的心體。
一個好動的人。就像雲中的閃電一樣飄忽不定,又像風牛的殘燈孤燭一樣忽明忽暗;而一個嗜好安靜的人就像火已經熄滅的灰燼,又像已毫無生機的枯木。以上這種人都不合乎中庸之道,應該像在靜止的雲中有飛翔的鳶鳥,在不動的水中有跳躍的魚兒,用這種心態來觀察萬事萬物,才算是達到了真正符合道的理想境界。
做事不可太走極端,所謂“過猶不及”、“欲速則不達”都說明了走極端的壞處。動與靜兩種行為,是人生修養中屬於極端的兩念,任何人都有動的時候,也都有靜的時候,但是最好能動靜得宜才合乎儒家的中庸之道,這也就是所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合宜才不失人生的節度。而在一個寂滅的世界中,仍然要鼓足勇氣從事創造,即便處於驚濤駭浪的混亂時代,也要適應環境尋求生存之道。
這卻是一種難得的人生心態。正如有一首歌所唱的:風起的日子,笑看落花;雪舞的時節,舉杯向月。
範仲淹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是說明這種道理。而“樂讓人苦己取”的做人態度,才是修養品德和心性的本質。樂的結果是苦,苦的結果是樂,苦樂相循是自然法則,其理恰如日月星辰的旋轉,可見現在的苦就是未采樂的種子,所以古人才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名諺。一個不能吃苦的人,萬事都不能成功,而苦盡甘來乃是不變的真理。名利地位固然能鼓勵人奮發向上,但是假如過分重視名利,有時也會給人帶來無限苦惱。通常所說的“知足者常樂”,就某種觀點來說顯得有些消極,但是想到那些為追逐名利而貪贓枉法的人,這句話仍不失為顛覆不破的至理名言。
有一位朋友講道,一日開車行至翠宮飯店附近,正感疲倦的她懶洋洋地移目窗外,忽然間見到路邊一家裝飾得並不豪華的茶藝館,名字叫做“晴耕雨讀”,立即,眼前為之一亮,仿佛有一股清新的氣息撲麵而來,困意頓消。好別致的名字!好詩意的名字!在心頭,將它默讀了好幾遍,一路上都在玩味。在這繁鬧喧囂的都市裏,這個茶藝館的名字,給她帶來了片刻恬靜而清新的感受,一份好心情。
為什麼眼前會突然一亮,感受到清新和恬靜呢?為什麼會有像清澈的小溪在心間流過一樣的感覺,擁有了一份好心情呢?
她說,原因可能在於,在嘈雜的市井之中,“晴耕雨讀”為她製造了一個渴望中的幻象,這個幻象具有田園詩般的意境,將喧囂的市井暫時地隔離開來。
在都市的濃墨重彩中,“晴耕雨讀”是簡單的水墨,惟其簡單,才更親切、自然。風和日麗則揮汗耕耘,陰雨綿綿則一碗清茶,一冊典籍;得意時勤奮工作,不如意時讀書自娛,靜待晴朗的豔陽。應該說,這是一種詩意的棲居方式,一種灑脫的人生態度。
“晴耕雨讀”不像“進亦難,退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那樣消極悲觀,而是在動靜相宜之中,為精神漂泊者標示出了精神家園的大致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