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要想贏得別人的信任,關鍵在於老老實實地做人。因此我們應該從小嚴格要求自己不說謊話,言行一致,答應別人的事就要放在心上,努力做到,長大才能成為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守信可以產生巨大的力量。古代政治家商鞅就曾以守信換取民心。商鞅的變法條令準備好後,擔心民眾不信,就在國都的南門立了一根木柱,張貼告示說有誰將它搬到北門,便賞黃金10兩。眾人看了都不相信,沒有一個人去搬。於是,他又貼出告示:“誰能扛去賞黃金50兩”。這時,有一個人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將這根木柱扛到了北門。沒想到,他馬上得到了50兩黃金的賞錢。商鞅這種“言而有信”的做法,使老百姓都相信了他的變法條令。
有一個國王給孩子們每人一些花籽,叫他們去種花,當花朵盛開時,再把盆花送到王宮來。國王事先悄悄地把花籽煮過,不可能發芽了,可是到了規定的日子,孩子們都把一盆盆豔麗奪目的花兒送來,他們都是為了得到國王的獎勵,換了花籽種出來的。隻有一個叫宋全的孩子,雙手捧的是沒有鮮花的花盆。宋全憑著誠實的美德,贏得國王的賞識,得到了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張問怎樣才能使自己通達。孔子說:“說話忠誠守信,行為篤實嚴謹,即使到了邊遠的部族國家,也能夠通達。說話不忠誠守信,行為不篤實嚴謹,即使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立時仿佛看見‘忠信篤實’這幾個字顯現在前麵,坐在車中仿佛看見這幾個字在轅前的橫木上,能夠做到這樣,便能夠處處通達了。”子張便把孔子的話記在束腰的大帶上。
孔子的意思其實也很簡單,就是要求子張把“忠信篤敬”作為座右銘“印在腦子裏,溶化在血液中,落實在行動上”。做到了這一點,就可以“有理走遍天下”,做不到這一點,則“無理寸步難行”。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孟子有雲:“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無信不立”、“一諾千金”、“言必信,行必果”等古訓,已將誠信深深融入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血液裏。然而,一部分國人卻偏離了誠信的方向,使我們的身邊充斥著種種令人汗顏的不誠信行為。
然而為什麼踐踏“誠信”、損害“誠信”的現象會屢禁不止?
法國老太瑞70歲時,有個律師同她訂了一份契約。契約規定:老太有生之年,那律師每月付給她2500法郎的生活費;老太去世之後,她的房產歸律師所有。然而,令律師意想不到的是,這生活費一付就是30年,直到律師去世,老太還健在。而律師總共付出了90萬法郎,就是按分期付款購房30年也足夠買下三四套這樣的房子。這件事本身,也許會被某些人當做“貪小便宜吃大虧”的笑料,而從誠信的角度看來,這正是遵守誠信的最好典範。因為這名律師完全可以利用他的法律知識,想辦法終止已經讓他“吃虧”了的契約。但他沒有。他為了繼續遵守誠信,寧願吃虧,履行契約,直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