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交友吃虧也必須講究方式和技巧。
交朋友吃虧要吃在明處,否則就是白吃。有的人為了息事寧人,往往去吃暗虧,結果是“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
三國時期的孫權就是這樣,為了得回荊州,假意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結果在諸葛亮的巧妙安排下,孫權不僅賠了妹妹,又折了兵。荊州還是在人家手中,這個虧未免吃得太不值得了。
虧要吃在明處,吃在暗處就隻有白吃了。我們吃虧時,至少要讓對方明白,讓對方意識到,我們吃虧是為了幫助他。
俗話說:“吃虧是福”,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吃虧,我們就成了施者,朋友則成了受者,看上去是我們吃了虧,他得了益。然而,朋友卻欠了我們一個情,在友誼、情誼的天平上,我們已為自己加了一個籌碼,這是比金錢、比財富更值得珍視的東西。
吃虧,會讓我們在朋友眼裏變得豁達、寬厚,讓我們獲得更深的友誼。這當然會使朋友更心甘情願幫助我們,為我們辦事。
在現代社會,會吃虧的人才不會吃虧。我們不吃點虧,朋友怎麼會替我們辦事呢?
陳囂與紀伯為鄰,一天夜裏,紀伯偷偷地將隔開兩家的竹籬笆,向陳家移了一點,以便讓自己的院子寬一點,恰好被陳囂看到了。紀伯走後,陳囂將籬笆又往自己這邊移了一丈,使紀伯的院子更寬敞了。紀伯發現後,很是愧疚,不但還了侵占陳家的地方,而且還將籬笆往自己這邊移了一丈。
陳囂的主動吃虧,讓紀伯感到相當內疚,他產生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感覺,這就欠下了陳囂一個人情,即便他還了這個人情,但是每當他想起時,他還是會內疚,還是會想法報答紀伯。
《菜根譚》上說:“人之短處,要曲為彌逢;如暴而揚之,是以短攻短。”意思是:別人有缺點或過失,要婉轉地為他掩飾或規勸他,假如去揭發傳揚,就是用自己的短處來攻擊別人的短處,到時肯定對自己沒有什麼好處。
所以,有時主動吃虧是要為別人文過飾非,既讓他覺得欠我們的人情,又讓他知道自己做錯了。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相鄰,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也都在各自的地裏種了西瓜。
梁國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極好;而楚國的亭卒懶惰,西瓜秧自然長不好,與對麵西瓜田的長勢沒法比。楚國的亭卒覺得失了麵子,有一天夜裏偷跑過去,把梁國亭卒的瓜身全給扯斷了。梁國的亭卒第二天發現後氣憤難平,報告給邊縣的縣令宋就,並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好了!”
宋就說:“這樣做當然是很卑鄙的,我們明明不願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那麼我們為什麼再反過來扯斷人家的瓜秧呢?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瓜秧長得好起來,而且,你們這樣做,他們一定會知道的。”
梁國的亭卒聽了宋就的話後覺得有道理,於是就照辦了。楚國的亭卒發現自己田裏瓜秧的長勢一天好似一天,仔細觀察,發現每天早上瓜地都會被人澆過,而且是梁國的亭卒在黑夜裏悄悄為他們澆的。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感到十分慚愧,不由得非常敬佩梁國的亭卒,於是把這件事報告了楚王。楚王聽說後,也感於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梁王,既表示自責,亦表達酬謝,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好的鄰邦。
為別人文過飾非,實在是個搞好關係的好機會。當別人在眾人或是我們麵前犯了錯,我們一定要抱著吃虧的心理,幹脆給他個麵子,幫他一把,千萬別“暴而揚之”。
心理學家提醒我們,不要害怕吃虧。鄭板橋的“吃虧是福”的拓片為很多人所珍愛,然而真正領悟其中真諦的,恐怕為數不多。實際上,許多人在交往中都是唯恐自己吃虧,甚至總期待占到一點便宜。然而,“吃虧是福”確實有它的心理學依據。“吃虧”是一種明智的、積極的交往方式,在這種交往方式中,由“吃虧”所帶來的“福”,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所吃的虧。這有兩個原因:
一方麵,與別人交往中的吃虧會使自己覺得自己很大度、豪爽、有自我犧牲的精神、重感情、樂於助人等等,從而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同時,這種強化也有利於增加自信和自我接受。這些心理上的收獲,不付出是得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