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正直的品格,催生偉大的力量(1)(3 / 3)

正直的人有榮譽感。正直的人視榮譽如生命,珍視每一個獲取榮譽的機會。美國作家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曾經對美國建築學院的師生發表演講:“榮譽感指的是什麼呢?很簡單,關於磚頭的榮譽就是一塊實實在在的磚頭,關於木材的榮譽就是一塊地地道道的木材。榮譽,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要求人們做一個正直的人。”

正直的人都擁有堅強的信念,也都有良知。正直的人絕不會是一個攀附權貴、心口不一的人,他不會心裏這麼想,嘴裏那麼說,實際行動又是另外一套。他的內心有一定之規,所以不會撒謊,也不會表裏不一,而且內心很少產生矛盾——他才是一個真正的忠實於自己做人標準的人。

在中國古代還有一個這樣的例子。海瑞是明朝中後期出現的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清官,是傾力反對貪官汙吏的政治實幹家,是敢於冒死罵皇帝荒淫無道的忠勇之臣,其以一人之身反抗滿朝貪汙腐敗的高風亮節,是為腐敗官場所不容的剛直不阿的堅貞之士,是深受黎民百姓愛戴的“海青天”,是被史家譽為“古今一真男子”的男兒大丈夫。

海瑞正是有著這樣的原則,才能夠高標準地要求自己,才能夠不畏強勢,維護正義,敢說敢做,使其事跡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

所以,雖然社會在變化,但是卻不能忘卻做人的基本原則——正直。

陽光心態:

在我們努力成為一個做事果斷、偏重行動的人時,我們的正直會使我們時刻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目的。按照自己的決定以誠實、正直、無私、的態度去行動;如果我們的目標跟我們的價值矛盾的話,我們就不可能成為我們想成為的那種人;記住,正直是成功真正的驅動力和根本。

★己欲不欲,勿強加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它更是一種正直心態的表現。然而在現實中許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信條,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隻顧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無論是在處理人際關係,還是政治關係方麵我們都應當毫不猶豫地認識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經久不衰的人際關係原則的重要性。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字麵意思就是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也不要勉強別人去做。推而廣之,還有其他意思,比如,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的心;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應該理解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自己不希望在社會上受阻,那就也不要去為難別人。

羅斯福當海軍助理部長時,有一天一位好友來訪。談話間朋友問及海軍在加勒比海某島建立基地的事。

“我隻要你告訴我,”他的朋友說,“我所聽到的有關基地的傳聞是否確有其事。”

這位朋友要打聽的事在當時是不便公開的,但既是好朋友相求,那如何拒絕是好呢?

隻見羅斯福望了望四周,然後壓低嗓子向朋友問道:“你能對不便外傳的事情保密嗎?”

“能。”好友急切地回答。

“那麼,”羅斯福微笑著說:“我也能。”

“出我的口入你的耳,切莫向第三人講起。”這全是自欺欺人的廢話,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指望別人就某事守口如瓶。

陽光心態:

設身處地地為別人想一想,以己之心推度他人之心,成己成物,成人之美,不僅不把自己所厭惡的、所不願意承受的事情,強加別人。而且,同樣“己所欲,勿強於人”,自己喜歡的、想要求的東西,也不要強加於人。

★努力做人,正直最可靠

如今,有人認為正直的人吃不開,也有人認為現在社會上正直的人少了,即使有也是逢場作戲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