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並不是那些智商本來就低下的人才會意氣用事。如果一個人受到奇恥大辱或者背負血海深仇的時候,往往也會意氣用事。劉備是意氣用事的典型。劉備自從得到了軍師諸葛亮以後,一般都聽從諸葛亮的安排來行軍打仗,但是最後一仗,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勸告,而是十分意氣用事地率領大軍去進攻東吳。因為他要給關羽報仇。
關羽在麥城被孫權設計俘虜之後,孫權因為愛關羽的才德,勸他投降。但關羽兩眼圓睜,厲聲大罵。孫權考慮很久之後,才叫人將關羽父子推出斬首。
關羽父子被害的消息傳到成都,劉備大叫一聲,昏倒在地。劉備從此不吃不喝,每天隻是痛哭不止,連眼睛都哭出血來,發誓要引兵為關羽報仇。劉備還親自在成都南門外主持招魂祭奠,終日嚎哭不止。劉備很快就病倒,政務全交給孔明一人處理。不久曹丕稱帝,漢獻帝被殺,諸葛亮便上表請劉備做皇帝,以繼承漢家事業。劉備先是不肯,後來還是聽從了文武百官的勸告在成都登壇祭天稱帝。
劉備稱帝後便要興兵攻吳為關羽報仇。趙雲勸劉備以天下為重不要出兵,劉備不聽。諸葛亮也率領百官苦苦相勸,劉備心中有一些動搖,然而這個時候,張飛從閬中趕來,哭著要劉備為關羽報仇,劉備聽了張飛的話,決心起兵。
張飛回到閬中,限三日內全軍白旗白甲,掛孝伐吳。部將範疆、張達請求寬限一些時日,張飛不聽,鞭打兩人,而且下了死命令。範疆、張達二人懷恨在心,當天晚上,二人見張飛酒醉未醒,於是殺了張飛,連夜投奔東吳去了。
劉備得知張飛遇害,哭昏在地。第二天張飛的兒子張苞、關羽的兒子關興就來見劉備,劉備抱住兩個侄子痛哭,發誓要替張飛和關羽報仇。孫權聽說劉備引七十萬水陸大軍前來報仇,急忙召集眾將商量對策。諸葛瑾願意前去和劉備談和停戰。
諸葛瑾見到劉備,表示願歸荊州,並送還孫夫人,劉備還是不肯罷休。
孫權見劉備不肯罷兵,於是派趙谘去見曹丕,讓曹丕出兵攻漢中,幫助東吳解圍。然而曹丕隻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但既不幫助吳,也不幫助蜀,聽任兩國交兵。他是寄希望於一國被滅後,再出兵除掉另一國,以坐收漁翁之利。
戰爭初期蜀漢軍隊節節勝利,東吳軍隊節節敗退。傅士仁、糜芳見劉備勢大便殺了馬忠投奔劉備。劉備將馬忠的頭祭在關羽靈位前,又將傅士仁、糜芳二人刀剮祭靈。孫權見蜀軍銳不可擋,便將張飛首級和範疆、張達送還劉備,請求劉備停戰。劉備將範、張二人刀剮於張飛靈前,卻不願停戰。
這時大將闞澤以全家性命作保向孫權推薦陸遜領兵抵抗劉備,孫權下決心用陸遜。築壇拜陸遜為大都督,右鎮西將軍,賜尚方寶劍,遇事可先斬後奏。
劉備聽說陸遜就是定計取荊州的人,便要領兵去戰。馬良勸劉備不可輕敵。劉備就是小看陸遜,領軍攻打各處關口。
蜀軍天天叫罵,但吳軍仍然堅守不戰。天氣炎熱,劉備便令人將營寨移入林中陰涼處。劉備讓吳班到關前誘敵,軍士赤身臥在陣前。吳將徐盛、丁奉要求出戰,陸遜不準,說這是誘敵之計,三日後可見分曉。三日後陸遜領眾將到關上觀望,見吳班兵已經離去,劉備伏兵走出穀口,眾將這才心服口服。劉備又讓水軍順江而下,在東吳境內沿江紮寨。陸遜見時機成熟,便點將出兵。初更時分,東南風大起,蜀營到處起火,蜀軍自相踐踏,死傷無數。結果東吳軍隊大破蜀軍。劉備逃往白帝城,最後鬱鬱而終。
為人處世一定要冷靜,尤其是在情緒激動的關口,千萬不要妄動。
陽光心態:
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都不能看表麵,很多時候是應該換個位置想想,不要因為一麵之詞而蒙混了視聽,也不要因為蒙混了視聽而作衝動的舉動,否則,到時候我們會後悔的!
★把等待也當成一種美妙
有一次一位年輕人到關渡,看到有一群人,手裏拿著望遠鏡,對著藍天,對著那一片泥沼,對著那整片紅樹林望著。他不禁好奇地趨前問他們:“你們在望什麼啊?”
隻見那些人理所當然地回答道:“我們在等啊!”
“等?等什麼呢?”
“等鳥飛過來!”
又有一次,這個年輕人到海邊玩,看見許多人手裏握著釣竿,麵向大海,把線放得遠遠的,每個人的眼神充滿了篤定。
他便問其中的一人:“你們麵對大海,心裏在想什麼呢?”
那個人回答說:“我們在等啊!”
“等什麼?”
“等魚兒!”
於是,年輕人也開始在生活中學習“等”的感覺。等著紅燈變綠燈,等著太陽升起,等著夜晚變白天,等一種“沉澱”,他開始享受等待的美好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