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樣才能快點把字練好?”
衛夫人看到王羲之急切的樣子,就說:
“孩子,不要急,我先給你講個墨池的故事吧!東漢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張芝的人。他為了練好字,天天在自家門前的池塘邊,蘸著池水研墨練字。字寫完了,就在池塘裏洗涮筆硯,日子一久,洗出的墨汁把整個池塘都染黑了。後來,他的字越練越好,寫的草書筆勢活潑流暢,富於變化,大家都管他叫草聖……”
王羲之一邊聽著張芝的故事,一邊想:張芝為了練好字,洗筆硯的水把池塘都染黑了,他下的工夫多大啊!要是自己也像張芝那樣刻苦,一定也能把字練好。
從那以後,王羲之練字更加努力了。他也像張芝一樣,每天練完字,就到門前的池塘裏洗筆硯。時間一長,原來清澈的池塘,也變成了墨池。後來,王羲之每搬到一處,都要在門前洗筆硯,留下的墨池比張芝的還要多。北宋的文學家曾鞏,十分欽佩王羲之的勤奮刻苦精神,他特地寫了一篇《墨池記》的文章來讚頌這件事。
王羲之不僅對自己要求嚴格,在他的“教子經”中,勤奮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王羲之的幾個兒子都擅長書法,最有成就的還是第七個兒子王獻之。
王獻之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寫字。八歲那年,有一天他正在專心致誌地練字,王羲之想試試兒子的腕力如何,就悄悄地走到他身後,猛地去拔他手中的筆杆。沒想到,王獻之的手握得很緊,竟沒拔出來。王羲之見兒子年紀不大,卻有這樣強的腕力,高興地說:
“這孩子的書法,將來會有出息的!”
王獻之見父親誇讚自己,練字更加用心了。過一兩年,他覺著自己的字寫得很不錯了,就把自己寫的字拿給父親看。王羲之看了看,覺得功夫還不到家,就在他寫的一個“大”字底下加了一點,改成一個“太”字。王獻之見父親沒有誇讚自己,又把自己寫的字拿去給母親看,母親看過之後,指著那個“太”字說:
“依我看,你寫的這些字裏,還隻有這個‘太’的一點的筆力像你父親。”
聽了母親的話,王獻之羞愧地低下了頭。他感到自己的功夫還差得很遠,就去向父親請教。他對父親說:“您能告訴我練字有什麼竅門嗎?”
王羲之把兒子叫到窗前,指著院子裏的十八口大缸說:“你先要把這些大缸裏的水,磨墨練字,用完了,竅門自然就有了。”
王獻之聽了父親語重心長的話,明白勤學苦練才是練字的“竅門”。從此他更加勤奮地練字,後來終於成了有名的書法家,人們常把他們父子並稱為“二王”。
俗話說勤能補拙,永不停息的進取精神,對每一個想要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很重要的。每一個成功的人,每一位有作為的人,他們無一不是與勤奮有著深沉的緣分,有著難解難分的牽連,他們付出過多少汗水,他們付出過多少心血,他們的勤奮,他們的忍耐,也許常人難於想象得到。隻要能堅持勤於工作,就會有成功的必然。在人生的舞台上能演出最好的自己的人,他們的努力和付出的代價雖然各不相同,但是,他們的勤而不怠卻是相同的,他們的成功也是相等的。
陽光心態:
所謂勤能補拙,何為“勤”?勤是讓我們走向成功的唯一道路。何為“拙”?拙是我們的不足之處。“勤能補拙”,勤奮能把我們的不足處消滅火,它們是相互的。“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隻要付出必定有收獲。
★一點點進步會帶來巨變
有一首童謠:失了一顆鐵釘,丟了一隻馬蹄鐵;丟了一隻馬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損了一位將軍;損了一位將軍,輸了一場戰爭;輸了一場戰爭,亡了一個帝國。
一個帝國的滅亡,一開始居然是因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的戰馬的一隻馬蹄鐵上的一顆小小的鐵釘鬆掉了。
正所謂小洞不補,大洞吃苦。每次的一點點變化,最終會釀成一場災難。
管理學有一個“蝴蝶效應”。紐約的一場風暴,起始條件是因東京有一隻蝴蝶在拍翅膀。翅膀的振動波,正好每次都被外界不斷放大,不斷放大的振動波越過大洋,結果就引發了紐約的一場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