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這樣回答:“我這一生中從來沒有經曆過200次失敗。我的字典上沒有‘失敗’這個詞。前200次嚐試增加了我的經驗,讓我學到很多東西,實際上是我做了201次發現。沒有前200次的學習,我不可能得到這樣的結果。”
在前進的路上,我們可能會做錯,可能走了彎路,可能離原來的目標更遠了,但是,這一切都是寶貴的體驗和收獲,是那位醫學博士所謂的“兩百”次發現之一,如果我們願意進一步地嚐試和努力,那麼原來的錯誤就是我們前進的階梯。但是,如果我們在挫折之後對自己的能力或“命運”發生了懷疑,產生了失敗情緒,想放棄努力,那麼我們就已經失敗了。
還曾有一個心理學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有一批狗在一個很簡單的任務上都失敗了,那麼狗的“字典”上是怎麼出現“失敗”這個詞的呢?
實驗中,有一個很大的籠子,底是鐵做的。籠子中間有一個鐵柵欄,把籠子分為兩半。把狗放進籠子的一邊,在籠子底上通電,狗就受到電擊,感覺到尖銳急劇的刺痛。一些狗受到電擊後,會很快地跳到籠子的另外一邊去,從而躲避了電擊。在另一邊受到電擊時,這些狗又會很輕鬆地跳回來,到沒有通電的一邊去。這個任務是很簡單的,隨著通電的部位變化時,狗就在這個箱子中間跳來跳去,穿梭跳動以躲避電擊。因此這個箱子也被形象地稱為“穿梭箱”。
但是,有另外一批同樣的狗,它們在穿梭箱中受到電擊時,不做任何跳躍和掙紮的動作,隻會渾身發抖,低聲哀鳴,一副失敗者的可憐樣。為什麼這些狗會表現出這種任人宰割的慘相呢?原來,心理學家在把這些狗裝進穿梭箱前,對它們進行了如下的操作:把這些狗栓在一個鐵柱子上,時不時地用電刺激他們,狗受到電擊後會掙紮、跳躍、咆哮,但是無論它們怎麼掙紮,都擺脫不了電擊的折磨,經過幾天數十次的電擊和無效的掙紮後,這些狗都放棄了努力,在受到電擊時,隻是爬在地上,瑟瑟發抖,低聲哀鳴,再也不掙紮了。這時,再把這些狗放進穿梭箱中,對這種輕輕一躍就能擺脫的電擊刺痛,它們也認了。失敗的狗掙不脫柱子,就以為跳不過柵欄。
另外一個類似的現象是動物界的大力士大象,在經過人的訓化後。用一根麻繩栓在一個很細的撐杆上也不會掙脫,為什麼呢?原來在訓練的過程中,訓象員先是用鐵鏈把大象栓在牢固的鐵柱子上,野性未訓的大象最初會拚命掙紮,但是怎麼掙紮也沒有用。
這時,訓象員在一邊又對它們進行溫柔地服侍和教化,最後大象放棄了掙紮,並學會了為人服務的雜耍。可以說,盡管大象在一些馬戲雜耍上取得了令人叫絕的成功,但是它們對被繩子栓在一個柱子上不能掙脫這一“事實”或“命運”認了,它們在試圖擺脫束縛這一點上自認失敗了。
人當然比狗和大象聰明,把人囚禁在一個地方的時候,不管原來有多少次失敗的經驗,他們總會想逃脫並且會不斷想出辦法。但是,在某些場合下,人是否也同樣會像上述的狗或大象一樣自認“失敗”的命運呢?
挖井的人,在預計見到的水的深度,每再往下再挖一鍁,如果仍然見不到水,對他就是一個打擊,經過數百數千次這樣的打擊,他就會自認倒黴,就會認為自己選錯了地方,“看走了眼”,便到別的地方去了,結果另外一個人在前人放棄的地方,可能又往下僅挖幾尺就喝上了甘甜的井水;滿心希望討老師喜歡的差生,由於經常受到老師的責罵,由於自己基礎差,不管怎樣努力也得不到老師的好臉色,結果他就可能破罐破摔,放棄了努力,甚至走上了跟老師故意搗亂的道路;不善交往的靦腆的人,在跟人接觸的時候,老是冷場,老是感到不自在,不快樂,結果認了“命”,過起孤獨的生活,開始回避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