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拿出“秘方”的那一瞬間,他突然明白了師父的用心,雖然是一張白紙,但卻是一個沒有寫字的秘方,一個難以竊取的秘方。隻有他,從小到老彈斷一千根琴弦後,才能了悟這無字秘方的真諦。
那秘方是希望之光,是在漫漫無邊的黑暗摸索與苦難煎熬中,師父為他點燃的一盞希望的燈。倘若沒有它,他或許早就會被黑暗吞沒,或許早就已在苦難中倒下。就是因為有這麼一盞希望的燈的支撐,他才堅持彈斷了一千根琴弦。他渴望見到光明,並堅定不移地相信,黑暗不是永遠,隻要永不放棄努力,黑暗過去,就會是無限光明。
然而這樣的過程是一個痛苦而漫長的積累過程,許多人沒有成功便是因為耐不住寂寞和痛苦而半路退卻了。的確,積累的過程是枯燥乏味的,很容易讓人心裏厭煩,也正因如此,我們要在心中為自己點燃一盞希望之燈,這盞希望之燈便是故事中的那個“秘方”,其實都不過是我們自己為自己設定的一個信念和目標。
陽光心態:
當我們因而厭倦感到失望和困惑時,便用它去照亮前方的道路,去看到遠方的光明,去鼓舞自己堅定的走下去。
★美好錯覺,製造快樂的希望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發生一些看來很“錯誤”的事。錯覺使人誤入岐途,所以招人討厭。但有些錯覺,其實並不壞。
例如,一輛客車停在小鎮上,車上坐著一位詩人。詩人向車窗外看了一眼。她看見了路邊一間店鋪,店鋪的門上赫然寫著幾個大字:“陽光不鏽”。詩人的心裏一陣驚喜:“陽光不鏽!”這店名起得多麼富有詩意啊!想不到在這樣的小地方也有詩!客車停了好一陣子,充滿詩人心頭的陽光也明媚燦爛了好一陣子。直到汽車開動,阻擋詩人視線的障礙物往後退去,讓她看到了店鋪的全稱:“陽光不鏽鋼櫥具”。人們為她感到掃興:要是她沒有看到“陽光不鏽”後麵的字那該有多好!
一位年邁的母親最疼愛她的兒子。可她的兒子在一次戰鬥中不幸陣亡了。他的戰友們不忍心把這個噩耗告訴她,就模仿他的筆跡給她寫信,寄錢,居然瞞過了她,一直到她去世。她望著照片上颯爽英姿的兒子,帶著一種幸福和滿足的微笑,踏上了她的天國之旅。人們為這位母親慶幸:幸好她不知道,要是知道,那會是多麼的殘酷啊!
對於上麵兩則故事中的錯覺,人們是樂於接納的。鄭板橋說:“難得糊塗。”糊塗就是錯覺。人生需要精明,也需要糊塗。在生活的許多領域裏,太精細了太聰明了什麼都看透了,其實並不好,“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甚至有時人們還刻意製造錯覺:白發染黑,是製造年輕的錯覺;麻臉搽粉,是製造漂亮的錯覺;穿高跟鞋,是製造高度的錯覺;親友們對身患絕症的病人說:“沒什麼,你很快就會好的。”喪偶的母親對孩子說:“你爸爸去了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
陽光心態:
躲開那些使人誤入岐途的錯覺,而接納那些並不壞的錯覺,這是人生的一門處世的藝術。
★避苦求樂,絕望中尋找希望
人生在世,雖然隻有短短幾十年,卻要經曆各種好事、壞事,嚐遍酸甜苦辣。
生活是美好而沉重的。人生,是有苦又有樂的,是豐富多彩又艱難曲折的,就像白天與黑夜的互相交替一般。快樂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快樂的人連路邊的鳥兒都在為他歌唱,花兒都似專為他開放。痛苦時,落日西風,萬念俱灰,睡夢中也在滴淚。
曾經有兩個囚犯,從獄中望窗外,一個看到的是滿目泥土,一個看到的是萬點星光。麵對同樣的遭遇,前者心中悲苦,看到的自然是滿目蒼涼、了無生氣;而後者心往好處想,看到的自然是星光滿天,一片光明。
人生的道路雖然不同,但命運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窗外有土也有星,有快樂也有痛苦,就看我們能不能咬定青山不放鬆,心往好處想。西方哲學家藍姆.達斯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病入膏肓、僅剩數周生命的婦人,整天思考死亡的恐怖,心情壞到了極點。藍姆·達斯去安慰她說:“你是不是可以不要花那麼多時間去想死,而把這些時間用來考慮如何快樂度過剩下的時間呢?”
他剛對婦人說時,婦人顯得十分惱火,但當她看出藍姆‘達斯眼中的真誠時,便慢慢地領悟著他話中的誠意。“說得對,我一直都在想著怎麼死,完全忘了該怎麼活了。”她略顯高興地說。
一個星期之後,那婦人還是去世了,她在死前充滿感激地對藍姆‘達斯說:“這一個星期,我活得比前一陣子幸福多了。”
“苦樂無二境,迷悟非兩心”,婦人學會了心往好處想,所以便能離開人世前仍能感到一絲幸福,快樂地合上雙眼,相信她死後能進入天堂;如果她仍像以前一樣,一味想死,那隻能是痛苦地離開人世,死後隻能進入地獄。
人總是避苦求樂的,都希望快樂度過每一天,但生活本身就充滿酸甜苦辣,快樂和痛苦本是同根生。當我們快樂時,不妨留一片空間,以接納苦難;當我們痛苦時,不妨想到往昔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