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不失控:點亮智慧,快樂度過一生(1 / 3)

)第一節 寵辱不驚,閑看花開複花落

寵,是得意的總表相;辱,是失意的總代號。一個人在成名、成功的時候,若非平素具有淡泊名利的真修養,一旦得意,便會欣喜若狂,喜極而泣,甚至得意忘形。人生在世,真正能做到範仲淹在《嶽陽樓記》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能有幾人?

古今中外,無論是官場、商場,抑或情場,都仿佛人生的劇場,將得意與失意、榮寵與羞辱演繹得一清二楚。諸葛亮有一句名言:“勢利之交,難以經遠。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棄,貫四時而不衰,曆坦險而益固。”意在鞭策我們應不因榮辱而保持道義,所謂得意失意皆不忘形,寵辱而不驚,便是此意。

宋朝蘇東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職,常與江南金山寺的佛印禪師談禪論道。一日,蘇東坡自覺修持有得,撰詩一首,派遣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禪師印證,詩雲:“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八風是指人生所遇到的“嗔、譏、毀、譽、利、衰、苦、樂”八種境界,因其能侵擾人心情緒,故稱之為風。

佛印禪師看後,批了兩個字後叫書童帶回去。蘇東坡以為禪師一定會讚賞自己修行參禪的境界,急忙打開禪師的批示,卻見上麵寫著“放屁”二字,不禁無名火起,於是乘船過江找禪師理論。蘇東坡一見禪師就氣呼呼地說:“我們是至交道友,我的詩與修行,你不讚賞也就罷了,怎可罵人呢?”禪師嗬嗬一笑說:“言說八風吹不動,為何一屁打過江?”蘇東坡聞言慚愧不已,明白自己修為尚不夠。

《菜根譚》裏說:“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為人做官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卷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閑看庭前”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之意;“漫隨天外”則顯示了目光高遠,不似小人一般淺見的博大情懷;一句“雲卷雲舒”又隱含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對事對物,對功名利祿,失之不憂,得之不喜,正是“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

古來聖賢皆寂寞,是真名士自風流。隻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風雲。

心靈悟語

對事對物,對功名對利祿,失之而不憂,得之而不喜,正是謂寵辱不驚。

)第二節 苦痛不入心,自有金剛不壞身

《涅經》上有這樣一段故事:

過去無量劫時候,釋迦牟尼佛是一個很窮困的人,當時有佛出世,看到大家都先供養佛然後求法,自己卻貧窮而無錢可供,於是,他心生一計,願以身賣錢來供佛,就到大街上去賣自己的身體。當在大街上喊賣身時,恰巧遇一病人,醫生叫他每日應吃三兩人肉,那病人看見有人賣身,便十分歡喜,因向貧人說:“你每日給我三兩人肉吃,我可以給你五枚金錢!”這位窮人聽了這話,與那病人商洽說:“你先把五枚金錢拿來,我去買東西供養佛,求聞佛法,然後每日把我身上的肉割下給你吃。”當時病人應允,即先付金錢。這窮人供佛聞法已畢,即天天以刀割身上的三兩肉給病人吃,吃到一個月,病人才痊愈。當窮人每天割肉的時候,他常常念佛所說的偈,精神完全貫注在法的方麵,竟如沒有痛苦,而且不久他的身體也就平複無恙了。

痛苦,是擁有其自身的價值的。

蚌是痛苦的,珍珠是它痛苦的產物,美麗寶貴;五彩的人生之所以繽紛,正是因為痛苦的折射。每一次痛苦都意味著一種美的開始,這是痛苦的價值所在。

溪流中的岩石,從不向同伴訴說它的痛苦,雖然它那尖尖的棱角被水流無情地衝刷。人類也一樣,古今中外,有多少偉人在經曆過痛苦之後,才獲得成功,得到甘甜。

霍金,一個舉世聞名的智者,命運的不幸使他喪失了行動的能力,然而他擁有鬥誌,不甘心就此沉淪,終憑他頑強的意誌,戰勝了自己,戰勝了苦難。

李白,身處蜀地,心卻在長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可是又怎能比得上他的仕途波折。而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不羈,挺胸而立,優遊於山水間,一揮手,寫就了半個盛唐。

文天祥,生逢山河破碎、風雨飄搖、大宋的氣數已盡之時,多年的抗元救國,一次次失敗,更是讓他的際遇萬分淒涼。可即使明知必死,又怎能叛國投敵!於是,他挺身而出,從容就義。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沒有經曆過痛苦,就是一個不完整的人生。經曆重重苦難,跨越千山萬水,你的生活才更完美、更充實,你的人生才會更有價值,也更有意義。

人活著並不是為了感受痛苦,但要活著卻不能不承受痛苦。離開痛苦的打磨,人就會變得簡單而膚淺;但如果不想方設法擺脫痛苦,而是一味沉淪,那麼活著也隻會膚淺而簡單。

痛苦可以孕育出哲學思想,但你必須是一塊鋼鐵;痛苦可以磨礪出卓越人才,但你必須是一把寶劍。

與其說痛苦是人的勁敵,毋寧說它是人的忠實侍從,它伴你走向成熟,走向堅強。一個人是否成熟、是否堅強,關鍵就是看他能否在痛苦的簇擁下依然保持主人翁的身份。

要想永遠使自己超脫於痛苦之上,還得學會在無情的現實麵前保持冷靜的頭腦。要懂得人生就是爬大山的道理,要從潛意識裏相信自己擺脫困境的能力。有許多不幸的事情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即使因為自己的失誤而撒下了悔恨的種子,也不必無休止地自責,使自己的靈魂永遠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重要的是一切從頭做起。

心靈悟語

一個人是否成熟堅強,關鍵是看他能否在痛苦的簇擁下依然保持主人翁的身份。

)第三節 無生求有生,無我精神偏救世

世俗中人大多認為佛法求“空”,對現實人生不利。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弘一法師對此作了精辟的論述。他認為:“空”並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一無所有,而是包含了極其深刻的意義在其中。一方麵,“空”是指萬事萬物都是隨時處在永恒的變化之中,因此,要求我們達到一種無我的境界;而另一方麵,“空”也是“不空”,因為佛法講究普度眾生,因此它是一份救世的事業。總之,佛法中的“空”的意義便在於讓我們以無我的精神去從事世間的種種事業。

在太平寺中,弘一法師見到了前來拜訪的老友穆藕初。敘舊之後,兩人自然而然地談起佛法來。穆藕初對於佛教並無多少了解,不過他在一些哲學、文化類的書籍中見過一些批評佛教的觀點,總覺得佛教是一種倡導出離世間、逃避家國社會責任的宗教,而當此國家衰微、正需國民奮發圖強之際,佛教於世又有何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