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勵誌圖書中,當人們討論成功者緣何成功這個話題時,總會提到諸如敏銳、勤奮、堅持等“成功關鍵詞”。這些世人普遍認同的成功者素質往往被看做是一個個獨立的性格或習慣,人們單純地認為學得了這些“標簽”,便會輕鬆邁向成功的巔峰。於是,渴望成功的人花盡心力去學習“A4紙工作法”,去學習“佐藤整理術”,去膜拜“西格瑪管理”。但一段時間下來,會發現自己的心力物力花費了不少,卻仍然不得要領。其實這些外化的性格與習慣都隻是成功因子的皮毛而已,真正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乃是思維本身,所有具體的習慣、技巧也隻有栽培在正確的思維沃土之上,才能開出綺麗的花朵。我們可以通過續寫一句名言來把這個道理講得更明白: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而思維方式決定一切習慣。
思維方式是人類大腦活動的內在程式,它對人們的言行以及影響外部世界的方式起決定性作用。世界存在都是客觀的,人的主觀解讀非常重要。思維決定著人會采取什麼樣的行動。思維方式看似是非物質性的,它就像人的思想一樣,無色無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後天環境影響所致;思維方式其實又具物質性,大腦皮層對相同事物的反映,會引起皮層“突觸”產生某種化學反應和物理脈衝,並按“既定路徑”來變化傳遞,在大腦中形成一定的觀念。這種非物質性和物質性的交相影響,“無生有,有生無”,就能夠構成思維方式演進發展的矛盾運動。由此看來,人麵對同一件事采取何種反應,人生中會取得何種成就,皆與思維方式有著解不開的淵源。本書中就有這樣一個故事非常好地詮釋了思維方式對成敗的決定力。
一家著名的運動鞋廠派兩個正在試用的員工去非洲的某個部落推銷他們的新產品。如果這次推銷成功,他們就會被正式錄用。甲來到這裏後,看見人們都赤著腳,很是奇怪。他找到一位婦女介紹他們的產品,婦女不屑一顧地說:“真好笑,我們這裏從來不穿鞋。別費力氣了!”甲聽後,非常失望,趕忙打電話給公司總部,說這裏的人根本不穿鞋,無法開拓市場。然後,甲就離開了這裏。
乙來到這裏後,麵對同樣的問題,但他並沒有打退堂鼓,而是這樣想的,這裏以前沒有人穿鞋,並不代表他們以後不穿鞋,如果能說服他們,那麼市場將會無法估量。於是在遭到同樣的嘲弄之後,乙對一位婦女說:“你先試試穿上這雙鞋,走幾步,看看是不是比不穿鞋要舒服一些呢?”婦女照著他的意思這樣做了,感覺確實舒服了很多。
有了這一次成功的嚐試後,乙得到總部的支持,在這個地方舉行了一次營銷活動。他找來兩批人,第一批人穿上他們的鞋子,第二批人不穿他們的鞋子,然後兩批人進行登山比賽。結果可想而知,第一批人由於穿了鞋子無所畏懼很快登上了山頂。第二批人由於老是擔心腳下的荊棘戳到他們的腳,所以登得很慢。由於事先邀請了媒體來報道,這個地方的人一下子都知道了穿鞋子的好處,從總部運過來的第一批貨很快被當地人一搶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