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創新,輝煌的開始(5)(1 / 2)

人們辦事都是按規矩來的,可什麼才是規矩呢?也許你要說大家都那麼做,那就是規矩。其實,規矩是人定的,你當然也可以自己來定自己的規矩。

銀行的金庫設有保險箱,為客戶保存貴重物品。有些富貴人家將金銀珠寶、存單股票放在家裏總不放心,為保險起見,就存放於銀行金庫的保險箱。當然,得交付一筆費用。想存物品,那就交錢;舍不得錢,那就免存。社會“遊戲規則”如此,幾百年來不變,也算是一種社會規矩,一種社會習慣。

但是,第三條路其實是有的,就看你能不能破除習慣性思維定勢,能不能破舊出新。一位聰明的猶太人以他出色的創造性思維,達到了既存貴重物品又不付保管費的目的,還給銀行家們上了一課。為了說明問題,讓我們原文引用這個例子:

猶太人來到銀行貸款部。

“請問先生需要什麼幫助?”工作人員問。

“我想借點錢。”

“沒問題,你要借多少?”

“1美元。”

“1美元?”經理有點意外。

“是的,隻需1美元,可以嗎?”

“當然,隻要有擔保,多借也沒問題。”

“好吧,這些可以嗎?”猶太人拿過皮包,取出一堆股票、債券,“共50萬美元,夠了吧?”

“當然,當然,您隻借1美元嗎?”

“是。”

“年息為6%,1年後歸還,我們就可以將這些股票、債券還給您。”猶太人接過1美元。

1年後,猶太人還了債,取回股票債券。當經理問及為何隻借1美元時,猶太人笑答:“保險箱租金太高,變通一下,我隻花6美分。”

猶太人讓人佩服。銀行製度應當算是比較嚴密的了,可還是讓猶太人鑽了空子。看來,隻要堅信一點,破舊之後必能立新。

可見,貸款並不是那個猶太人的目的,存放票證才是真意。他不囿於常理,不受製於“習慣”,巧妙地利用銀行家的習慣性思維定勢,為自己找到了方便。在“習慣”上,人們為貸款而抵押,且希望少押多貸;銀行為保證自己的利益,則“習慣”地要求多押少貸,因而,押不嫌其多,貸不嫌其少。這一切都成了“習慣”,銀行家與貸款人都不覺得有什麼不妥,且經曆了百十年實踐的檢驗,故而逐漸成為定勢。可是,在勇於創新者眼裏,雞蛋再密也有縫,再傳統的“習慣”也有空隙。果然,猶太人在嚴密的貸款製度中找到了可資利用的空檔。這首先應歸功於他敢於破“為貸而押”的“習慣”,反行“為押而貸”的創新。這是對“習慣性製度”的創新。

猶太人確實聰明,於規矩之外尋找規矩,不可謂不聰明。而我們要想獲取成功,也需到規矩之外找點什麼。

12.文化也能成為財富

有一位退休語文教師與他人合辦一家特色酒店——唐詩酒店,專賣“詩菜”。他的菜是一組一組的,每一組含一首詩。比如,有一組名為杜甫“絕句菜”,共4盤:第一盤是小米韭菜,外加兩個熟蛋黃;第二盤是切成長條的熟蛋白;第三盤是堆起的貌似雪山的炒豆腐;第四盤是一碗浮著豆角的菜湯。詩譜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據稱,由於菜肴有特色,吃起來有滋味,吟起來有韻味,商家待客有品味,消費者覺得一餐飯不是尋常飯,而是“吃文化”、“吃氛圍”、“吃意趣”,別有情調。因而,該店回頭客多,生意頗好。

把“文化”與“飲食”結合起來,既增加情趣,又提高品質,可謂別出心裁。

文化的內涵,文字的力量,具有特別的感召力。一種商品,一種服務,如能嫁接適當的文化,常有畫龍點睛之妙。

有一年春天,英國大詩人拜倫在大街上見到一位盲人沿街乞討,胸前的牌子寫著“自幼失明,沿街乞討”8個字。可他的破盆裏空空如也,無人施舍。感慨之餘,他提筆將牌子改為“春天來了,我看不見。”奇了,牌子一改,路人紛紛解囊相助。

人們知道,春天是美麗的,有什麼比看不到春天更值得同情的呢?文化之功,傾刻見矣。

說起春天我們就來看看旅遊中的樂趣。

人們遊玩的目的,可能僅僅是為了散心,得到快樂。但是,假如在快樂之餘,還能夠在不經意中得到許多知識,可能遊人就更會樂在其中了。來看看上海一家糖果廠的做法:

這家糖果食品廠把各種各樣的藝術肖像、京劇臉譜及古代名人的頭像印在精致考究的糖果紙上,從黃帝、大禹到李自成,構成一個大係列;此外,還將《三國》、《水滸》、《西遊記》等文學作品的全套人物圖像印在糖果包裝紙上。兒童吃了糖果,學了知識,收了藏品,一舉多得,十分喜愛。有些單位還持介紹信上門訂貨,聲稱是配合教學,寓教於吃。在糖果市場很不景氣的時代裏,這個廠卻滿產滿銷,效益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