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的歡樂是秘而不宣的,其愁煩和憂慮也是如此。歡樂處說不盡,憂愁處說不出。因為子女使他們的勞苦也變得甜美,但也會使他們的不幸變得更加痛苦。子女增加了他們的生活負擔,但卻減輕了他們對於死亡的恐懼。
雖然動物無不傳宗接代,延續有繼,但惟有人類才有青史留名和建功立業。確實可見的是,許多沒有子女的人成就了許多非凡的豐功偉績,當他們肉體的影像無法再現出來時,便需要努力把他們心裏意念上的影像表現出來。因此,那些沒有後代的人才是最關心後代的。
成家早於立業的人,對他的子女是非常溺愛的,他們不但把子女視為自己家族的繼承人,也把子女看做事業的繼承人,因此他們便會對子女非常溺愛,而對子女的教育和成長也就會放任自流了。
父母對子女往往會有所偏愛,往往做不到一視同仁,有時甚至偏心到不合理的程度,做母親的尤其如此。正如所羅門所說的:如果兒子聰明,那麼他的父親就會喜笑顏開,如果兒子愚笨,那麼他的母親則會感到羞愧難當。世人都認識到,如果一戶人家有眾多的子女,那麼在他們當中往往是年齡最大的最受到重視,年齡最小的最容易受到縱容,而年齡居中的孩子在某種程度上最容易受到忽略,然而往往都是這些居中的孩子最有出息。
如果父母在孩子的零花錢上過分吝嗇,那將會是有害無益的,那會使孩子變得卑劣,學會欺詐哄騙,甚至結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而且等到將來有錢時便會揮霍無度。所以最好的經驗是:父母應該在保持其權威不受損害的前提下,還要保持他的錢包不會癟。成年人都喜歡在孩子們小的時候就鼓勵他們在兄弟之間展開競爭,而這種做法卻往往會造成他們成年之後的失和,從而破壞了家庭的和睦。
意大利人習慣於對子女和侄甥以及其他血親的孩子很少做區別,隻要是血親,就一視同仁,親密無間,這是很值得提倡的,因為自然的血統關係大都如此。也就是說,在秉性上的情況也大抵如此,以至於我們會看到,有時一個侄子在脾氣上會更像他的叔叔或者親屬,而不是像他自己的父親。
孩子的可塑性最大,因此家長宜及時為他們確定將來從事的職業並加以培訓。也不可過分遷就兒女的心願,以為他們會為早年的愛好而奮鬥終生。倘若子女有強烈的愛好和超人的天賦,則不妨順其自然。常言說得好:“立誌宜高,習慣會使你走得輕鬆自如。”
在一個家庭的眾多兄弟中,弟弟通常會獲得成功,而哥哥被剝奪繼承權的情況,則是非常少的,或者說是從未發生的。
賞析
論親情其實是一篇提醒父母怎樣對待孩子的私語。培根用細膩的筆鋒披露了父母對待孩子不公平的事實,進一步闡述做為父母的偏袒孩子定會給孩子們帶來不利的後果。再舉例來表明自己的觀點:父母們應當向意大利人學習。學習他們對待孩子的一視同仁,最後為父母們支招,教導孩子宜早,宜根據他們的個人興趣愛好設計人生的宏偉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