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麵對創業
心態是控製創業心靈平衡的砝碼,沒有靈活的心態調整很難讓自己保持最佳的狀態。所以創業首先是一種心態的考驗,隻有良好心態者才能真正成功。
創業的基本前提是什麼?不是好的產品,更不是投資,這個基本前提存在於創業者的內心,那就是創業者的心態。
影響創業一般包括以下幾種心態:做事求穩,怕風險、怕失敗。我年紀大了,精力不行了;我年紀太小,沒社會經驗。我的文憑不高;我雖然有文憑,但對創業沒幫助。想創業,但沒本錢。賺錢太難,打工太累,不如吃低保。我的家庭背景差,父母無權、無錢、無文化。
創業者要成功,必須從創業一開始時就調整好自己的狀態。
一、要有承受挫折的心理準備。創業會麵臨很多壓力,通常會遇到客戶糾紛、經營低潮、資金缺乏等等一係列突發事件,這些都會讓創業者產生壓力。同時創業還有很大的風險,有時,資金會付諸東流、員工會不配合等等,這會使之遭受沉重的心理打擊。所以,要想獲得成功,首先須學會麵對失敗,要積極思考失敗原因,努力想新的辦法,有時一而再地失敗往往是成功的指路牌。
二、要有積極、樂觀、自信的心態。積極的心態看到的是事物好的一麵,創業有時會充滿艱難和風險,有時也會很順利,但不管怎樣,對於一個創業者來說,首先要自信,要相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相信自己能成功,這是創業的原動力。當然自信也不能盲目的自信,而要建立在理性基礎上。
三、要有獨立分析和決策的心理準備。在家裏父母會安排好一切;在單位老板會給你分配好工作任務;當創業時就不可能再有這種依靠,一切都要從頭開始靠自己來決定經營和發展方向。有時父母和朋友的幫助和建議隻能起輔助作用,作用不會很大,更多的時候需要我們自己獨立的分析和決策,譬如製定完善的創業計劃書,學會市場分析、經營管理、投資分析。
四、要有創新務實的心態。創新是創業的核心,隻有不斷求變的進取心態,才能不斷的整合創新,創造創業的機遇和靈感。另外創業還必須務實,在務實中有創新,一步一個腳印的創業才能成功。
五、要有冷靜理性的心態。創業需要衝動,但衝動後更需要冷靜。這種創業的心態主要表現在對創業項目的可行性分析要全麵、理性、嚴謹。由於首次創業者沒有經驗,創業所依據的基本上是通過書本和各種媒體所學的知識與信息,故在創業之前隻能停留在理論分析上,無法深入的了解項目,所以需要冷靜分析,才能從容麵對一切問題。
總之,人與人之間很小的心態差異,會決定一個人的成功或失敗。一個成熟、良好的創業心態,是創業者走向成功的基礎。調整心態是一項循序漸進的事,同樣也是每個創業者每天的“功課”。在創業的逆境中調整好心態,獲得成功的幾率也會更大。
良好的創業心態,是每個創業者理智步人成熟、走向成功的基礎。遇到挫折危而不亂,麵對成功得意而不忘形,這些都是創業者保持良好心態的準則。
工作中收斂鋒芒
在工作中不要鋒芒太露,這樣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也容易和同事打成一片,樹立一個好的口碑,用工作業績說話,讓領導知道自己的價值。
中國有很多古語警告我們:在工作中不要鋒芒畢露,槍打出頭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保護自己最好的心態就是深藏不露,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否則,你就會遇到危險。
古人強調“藏巧露拙”,就是告訴我們做人不可太出風頭。而有的人隻要有機會就把自己暴露在別人的麵前,把自己的計劃與意圖全盤托出。
戴維在一家周刊工作,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記者,敏銳的洞察力和良好的口才以及行雲流水般的文筆常常使他的報道趨於完美。他策劃的選題常常是周刊的頭條,發表後常常會引起轟動。
鑒於此,周刊一旦有什麼重大選題都交給戴維,戴維也從不推辭,認為能者多勞。起初一兩次也沒什麼,次數多了,同事就不滿了,認為戴維太囂張,好的選題總是自己霸占,從不給別人一個表現的機會。漸漸的,戴維被同事疏遠了。但戴維不以為然,他覺得一個有能力的人,一個卓越的人,就應該顯得與眾不同。
有一天,周刊記者部主任辭職了,周刊需要挑選出一個新的主任。周刊高層決定采用民主選舉的方法,讓所有員工投票選出自己心目中的主任。戴維當時非常有信心,認為主任一職非他莫屬,因為處於同一級別的同事沒有誰比他更優秀的。然而,讓戴維想不到的是,沒有一個人選他,大多數人把票投給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
更慘的是,新上任的主任再也沒有把周刊的重點選題交給戴維負責,而隻讓他負責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戴維由失落到失望,最後不得不辭職了。
戴維的工作經曆給我們的啟示是,在追求優秀與卓越的同時,千萬不要過分鋒芒畢露,否則隻能給自己、給工作帶來障礙。
工作的時候要紮實盡力,但也不要搞得沸沸揚揚,唯恐沒有人知道你在做這件事。做人要低調一些,工作時更要考慮別人的感受。在需要關心的時候關心同事,在工作上該出力的時候全力以赴,才是聰明的表現。而那些見縫插針、一有機會就刻意表現自己的人會給人一種矯揉造作的感覺,一定得不到同事的喜歡。
做出了一點成績,就在同事麵前品頭論足,更有甚者還借此來貶低別人,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優越性。這種做法是非常愚蠢的,你是什麼人,你工作如何,同事早就心知肚明。即使你思路敏捷,口若懸河,說得再好也不會改變你在同事心中的印象,隻會給人一種厭惡的感覺,他們也不會接受你的任何觀點和建議。處處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處處想顯示自己的優越感,希望獲得他人的敬佩和認可,結果卻在同事中失去了的威信,這種做法實在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真實、自然、恰當地展現你的能力和才華值得讚賞,但是,刻意地自我表現則是非常愚蠢的。卡耐基曾經說過:“如果我們隻是要在別人麵前表現自己,使別人對我們感興趣,我們將永遠不會有許多真實而誠摯的朋友。”
職場上,聰明的員工對自己的成就總是輕描淡寫,謙虛,不張狂,愚蠢的員工則大聲喧嘩,嘩眾取寵,結果眾叛親離。如果一個人能力很強,不能夠做到適度收放,過分顯露自己的才華,那麼必然會遭到別人的嫉妒,甚至給自己招致什麼麻煩和帶來災難,這樣的事是屢見不鮮的,也是無法避免的。
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既要淡泊名利,也不要太過分執著,為了明哲保身,不要太鋒芒畢露,尤其是那些卓爾不群、才華出眾的人,一個人應該做到收放自如,能屈能伸,使自己既有遠大抱負和理想,而又不招致別人的忌恨和打擊,“操履不可少變,鋒芒不可太露",這才是最明智的為人處世的一種方式。
不隻為薪水工作
工作固然是為了生計,但是比生計更可貴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才幹,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一個總是為自己能拿多少工資而傷腦筋的人,他是不會看到工資背後可能獲得的成長機會的,也不會意識到從工作中獲得的技能和經驗,對自己的未來將會產生的影響。這樣的人隻會無形中將自己困在裝著工資的信封裏,永遠也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
人人都想賺更多的錢,錢的確是很重要的激勵因素。而那些在工作中能夠真正感到快樂的人更多的是被某種價值激勵著,這種價值超越了銀行存款的影響力。
人們常常把工作當成賺錢的手段,很少有人把它與實現快樂的途徑聯係在一起,而對待工作的態度是與金錢的多少為轉移的。這山望著那山高,這樣的致命傷在於喪失了上進的動力和興趣,從而阻礙了自己的發展。其實工作的成就感決不隻是靠金錢得到的。把收入看淡一點,從工作中發現興趣,遠比盲目的另找一份工作要實際。
賺錢容易,但要想有一番作為卻是不容易的。謀生和充實人生並不一樣,謀生和讓生命過得有意義也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隻有在一個人的天賦得以發揮時,他所付出的辛勞才有可能開花結果。當你和公司的理念相契合,而且所從事的工作能夠讓你的才能以及技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時,你的事業才能開花結果。上司所交付的工作,是我們用來塑造品性與人格的機會和條件。那是一所訓練才幹、弘揚精神、發揮智力的實驗學校,而不是用來從中榨壓金銀的石磨。
大多數人認為自己目前所得的薪水實在是太微薄了,所以竟然連比薪水更重要的東西也寧願放棄了。他們有意躲避工作,工作過程中敷衍了事,以報複他們的老板。對於你的老板而言,這可能會是金錢的損失,而對你自身來說,這卻是人格和自尊的喪失,是做人的喪失。這樣,不僅埋沒了自己的才能,消滅了自己的創造力和發明才能,也使自己可能成為領袖的一切特性永遠處於休眠狀態。使自己的生命與宏偉、尊貴、高大等擦肩而過,使自己最終成為一個狹隘、小氣、無效率與腐朽的人。
在賓夕法尼亞的山村裏,曾有一位出生卑微的馬夫,他的名字叫斯瓦布。後來成為美國著名的企業家,他那驚人的魄力、獨到的思想,為世人所欽佩。
斯瓦布小時候的生活環境非常貧苦,隻受過短短幾年教育。從15歲起,孤身一人在賓夕法尼亞的一個山村裏趕馬車謀求生路。兩年之後,他才謀得另外一個工作,每周隻有2.5美元的報酬。在這期間他每時每刻他都在尋找機會。功夫不負有心人,沒多久他再次成為卡內基鋼鐵公司的一名工人,日薪1美元。做了沒多久,他就升任技師,接著升任總工程師。過了5年,他便兼任卡內基鋼鐵公司的總經理。到了39歲,他一躍升為全美鋼鐵公司的總經理。
斯瓦布由弱而強的秘訣是:他每得到一個位置時,從不把月薪的多少放在心裏,他最注意的是把新的位置和過去的比較一番,看看是否有更大的前途。而世間的道理也總是這樣,那些越不計較報酬的人,報酬反而找上門來。那些越把公司當成自己的公司的人,公司越把他當成自己人。大多數人因為不滿足於自己目前的薪水,而將比薪水更重要的東西也放棄了,到頭來連本應得到的薪水都沒有得到。這就是隻為薪水而工作的可悲之處。
不要擔心自己的努力會被忽視,要知道大多數的老板是有判斷力的。為了最大化實現公司利潤,他們會盡力按照工作業績和努力程度來晉升積極進取的員工,那些在工作中能盡職盡責、堅持不懈的人,終會有獲得晉升的一天,薪水自然會隨之高漲。
許多成功人士的一生跌宕起伏,有攀上頂峰的風光,也有墜落穀底的失意,但最終重返事業的巔峰,俯瞰人生,原因何在?因為有一種東西永遠伴隨著他們,那就是能力。他們所擁有的能力,無論是創造能力、決策能力還是敏銳的洞察力,既非一開始就擁有,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長期工作中積累和學習到的。能力比金錢更重要,因為它既不會遺失也不會被偷。
在職場裏,一些人把金錢看得過重,習慣於把薪水的高低作為評判工作好壞的標準。除了薪水之外,他們絲毫不在意自己對工作是否感興趣,工作是否與自己適合。結果他們在一個個高薪的誘惑下跳來跳去,無法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位置。從現在開始,你必須明白薪水隻是供你維持合理生活水準的工具而已,不是你的唯一。
一個歐洲觀光團來到非洲一個叫亞米尼亞的原始部落。部落裏有位老者,穿著白袍盤著腿安靜地在一棵菩提樹下做草編。草編非常精致,它吸引了一位法國商人。他想:要是將這些草編運到法國,巴黎的女人戴著這種草編的小圓帽和挎著這種草編的花籃,將是多麼時尚多麼風情啊!想到這裏,商人激動地問:“這些草編多少錢一件?”
“10比索。”老者微笑著回答道。
天哪!這會讓我發大財的,商人心喜若狂。
“假如我買10萬頂草帽和10萬個草籃,那你打算每一件優惠多少錢?”
“那樣的話,就得要20比索一件。”
“什麼?”商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幾乎大喊著問:“為什麼?”
“為什麼?”老者也生氣了,“做10萬件一模一樣的草帽和10萬個一模一樣的草藍,它會讓我乏味死的。”
一個以薪水為個人奮鬥目標的人是無法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的,也從來不會有真正的成就感。雖然工資應該成為工作目的之一,但是從工作中能真正獲得的更多的東西卻不是裝在信封中的鈔票。一些心理學家發現,金錢在達到某種程度之後就不再誘人了。即使你還沒有達到那種境界,但如果你忠於自我的話,就會發現金錢隻不過是許多種報酬中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