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年間,不論身處權力核心的朝中君臣如何爭鬥不息,總體說來外麵世事還算太平,就算有些小的叛亂、鬧荒、屠殺之類的事情,也傳不到這個閉塞的山裏來,所以這個山裏的人們,真心覺得世事安穩歲月靜好,整日裏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逢上集會趕著去買點日用品,閑來幾人聚在一起烤火聊天,不為無珍饈入口、無綢衣穿身憂心不平。他們大都心態平和、寬容善良,誰見了誰都要歡天喜地的說上半天的話才美滋滋的各自幹活去,這不,張嬸和王大娘倆人又在路邊說上話了,一個肩上的鋤頭已經悄悄放在了地上,一個手中的雞蛋都焐熱了,還未散開。
這個山叫做非龍山,不高不矮、不大不小,其實它叫飛龍山更好,因為它盤旋多峰,像一條將要騰飛的巨龍。山下的村子叫非龍寨,村子幾乎要被群山包裹住了,隻有一條稍加寬敞的官道彎曲著延伸到山外,對了,還有一條隱沒在山林之間的小道,那是不愛走官道出山趕集的村民踩出的羊腸小道。這裏距離最近的集鎮要走路得一個兩個時辰,距離京城快馬加鞭也得走上兩天,卻不知因何深受江湖豪俠、文人遷客的愛戴,他們很多人隱居在這山裏,主動與外界隔絕,自甘在山中平淡度日。村民對這些人的到來是非常歡迎的,一來是因為村民本身善良包容,想他們離鄉拋家來到這裏必有不得已的原因,二來是山中那麼大的地方,也不是他們寨民私有,人家想來誰也不能攔著,三是那些人大多身懷異能,有的武功高強,有的滿腹才華,小孩子們結伴到山裏玩,那些隱士還會教他們識文斷字呢。更重要的是,幾年前村子遇上大股土匪來襲,是那些隱士們齊心協力排兵布陣趕走土匪,保住了村民的性命和財產,自那之後,村民對那些隱士們更多了幾分景仰。隱士們輕易不出山,有些日用必需品都是通過進山玩的小孩子傳話讓村民,讓他們趕集時幫著捎帶回來,村民們每次接到這樣的活,都會興高采烈半天,仿佛是給寨子裏的英雄幫了大忙一樣。
寨裏有戶人家姓非,很奇怪的姓氏,據說是這家的先人躲避仇家追殺逃到這裏,為掩人耳目,把原來的姓氏摘掉了,直接跟著非龍山姓“非”了。後來又陸續有些人搬進這個寨子,也效仿他們改姓氏為非,漸漸的非姓便成了這裏一個常見的姓氏了,也沒人去深究百家姓裏到底有無這個姓氏。
非氏家裏有個小姑娘,是非大叔中年才得的,非大叔和非大嬸萬分珍惜,喜愛無比,取名叫非無惜,小名叫小惜。小惜生的白淨漂亮,一雙大眼睛烏黑水靈,寨子裏的人誰見了都要忍不住誇上幾句。隻是這個姑娘癡迷武學,打小跟著年長的夥伴們進山裏玩,其他夥伴跟著隱士學寫自己名字的時候,她卻跟在習武的隱士身後練拳腳。小惜長到五六歲的時候,鬧著要進山裏拜師學武功,揚言長大後必將遊曆江湖行俠仗義,非家夫婦愛女心切哪會同意,無奈小姑娘每日裏費盡心思軟磨硬泡,一邊假裝乖巧懂事、一邊又哭鬧咆哮悶悶不樂,夫妻倆不忍愛女難過哭嚎,終於同意了。
非無惜於是樂不可支迫不及待的跑到山中求隱士教習功夫,有四位隱士早就與這個經常進山的小姑娘相熟,知道她父母點頭應允,就當即收她為徒弟了。這四位師傅本就像老朋友一樣親密,相互關照相互切磋學問武藝,因教同一個徒弟,就順便根據年紀排了下順序,省的小徒弟師傅師傅的叫著卻不知道叫哪個。大師傅五十有餘,道骨仙風,威嚴中又不失柔和,江湖人稱一隱掌門,因為他做了一天的峨眉派掌門就歸隱了,隻是他歸隱的原因,對於峨眉派、甚至相處已久的其他隱士,都是個謎,誰也猜不透。江湖傳言與他的師兄妹有關,他聽到之後淡然一笑,不爭不辨,仿佛跟他無關。二師父俊朗挺拔,渾身自有一種貴氣,他曾是宮廷侍衛、武藝高強,但他歸隱之後偏愛舞文弄墨,相熟的人都叫他文先生。有人問他當了多年侍衛有沒有見過皇上,文先生曾在喝醉的時候半開玩笑的說“雍正?那個臭小子啊,我還和他同一張床上睡過呢,那小子,半夜裏把我的被子全卷到他身上去了!”這時候文師母便會打斷他的話,柔聲笑道:“都年過半百的老頭子了,還跟孩子一樣愛說夢話,真不害臊!”文師母是跟著文先生一起隱居的,她溫婉善良,通情達理,待人極好。三師傅才四十出頭,卻像個五六十歲的老頭子,常常佝僂著腰咳嗽,他擅使少林派功夫,功夫挺好,但以前隻是個捕頭,未成家便歸隱了。跟他相熟的人戲謔的叫他小捕頭,不太熟的人便跟著叫他捕頭先生,這年頭,捕頭也要歸隱嗎,其中緣由,小惜外出闖蕩多年後才漸漸明白。小四師傅麵目白淨、高高瘦瘦的,小惜拜師的時候才二十多歲,他最年輕,最愛喝酒,話比其他三個師傅加起來都多,他說自己是個遊俠,遊到這裏看見山清水秀、草綠花香就不想走了。大家都知道這是玩笑話,他多年前大江南北不停的遊曆,人間奇景見的還少嗎?他喜歡大家叫他愛先生,因為他愛山愛水、愛花愛草、愛鳥愛獸、什麼都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