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跟著厚黑學做人(5)(3 / 3)

不料,那位代表見愛迪生沉默不語,隻好自己提出了想法,表示公司願意出10萬美元買下愛迪生發明的電報機。

這則故事真正體現了沉默是“金”的道理,至少在愛迪生身上,他的沉默為他多贏得了8萬美元。

正是愛迪生的沉默,使他真正地了解了自己發明的價值,知道了西方聯合公司的心理價位,還讓他懂得了商業知識的重要性。正如鬼穀子所說的:故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欲聞其聲,反默。即善於沉默傾聽的人,才能觀察得知別人的真實情況。所以君子寧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態度,也絕不可衝動急躁;做事寧可顯得笨拙,絕對不能自作聰明,覺得高人一等。凡事須深思熟慮,有的放矢,盡量避免衝突,告誡自己保持沉默。

在不懂的事情麵前從容傾聽,保持沉默。當你學會了沉默的法則,會發現世界變得更為寬廣。

寧拜人為師,勿好為人師

孔子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就是說每個人都各有所長,無論是貧富貴賤、聰明愚蠢,都可能在某些方麵比你懂的更多。因此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這樣才能讓自己不斷進步。

而要做到甘拜人為師並不容易,因為從人性本質上講,每個人都在努力建立一個堅固的自我保護壁壘,以掌握對自己心靈的自主權。這使得人們都喜歡狹隘的從自身出發,自以為是,很難心甘情願虛心向別人學習。

相對於甘拜人為師,“好為人師”卻是人們喜歡做的事。這裏說的“好為人師”當然指的不是喜歡做老師這個職業,而是說很多人喜歡對他人指指點點。雖然說有些人出於好心,覺得自己對旁人的錯誤無法袖手旁觀;或者是自以為是,認為別人的觀念有問題,隻有他的才是對的。其實,即便是善心,也含有自以為是的觀念。他們沒有意識到也許別人跟他一樣,一直認為自己的觀念是正確的。所以,單從人性角度來看,“好為人師”

者是不被人歡迎的。

所謂“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如果一個不學無術的人好為人師,會讓人覺得討厭、惡心,甚至成為人們挖苦、諷刺的笑柄。

鍾弱翁是宋朝奸臣。此人喜歡詩畫書法,學的不怎麼樣,卻最喜歡對別人指指點點。據說,他每到一地方,都喜歡貶低那裏榜額上的字畫,總是要讓人把那些字畫消除掉,然後再自己寫一些東西填上去,但他水平有限得很,寫的東西所有人都不喜歡,但礙於他的身份和情麵也不好說什麼。

有一次,鍾弱翁到廬陵,路過一個山上的寺廟,寺中有個閣樓造的非常漂亮,還題有詩文。鍾弱翁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就和同行的人一起過去看看,來到近前,隻看到那閣樓上題的字是“定惠之閣”,而旁邊題字人的名字卻已經看不清楚了。

鍾弱翁見隻是山中一個小寺,題字人名字又看不清楚了,以為肯定是無名之人寫的,於是就肆無忌憚地評論這題字的種種缺點,簡直批的一無是處。同來之人,都覺得題字書法奇峻,是難得的好字,雖然知道鍾弱翁這人一向好為人師,喜歡胡亂批評別人,卻也沒想到他如此不學無術,不懂好賴。鍾弱翁卻渾然不覺人們對他的厭惡,還不知好歹地叫一個看門的小和尚拿梯子過來,想取下題字,用自己的“墨寶”來取而代之。可等小和尚把梯子搬來,取下題字的牌匾,他擦拭後靠近仔細一看,卻發現竟然是大書法家顏真卿寫的。鍾弱翁當著很多人的麵要強撐麵子地說:“像這樣的字畫,怎麼能不刻一個石碑?”於是語言含糊地命令手下人去刻石碑,自己匆匆地離開了。這件事傳得很快,鍾弱翁從此成為人們的笑柄。

像鍾弱翁這樣不學無術卻好為人師當然會成為笑柄,即使有些學問了,也不可以好為人師,指點別人。

在人際交往中,拜人為師與好為人師會得到兩個完全不同的結果。也就是說,在人群中,以他人為師,向別人學習,除了可以促進自己成長之外,還可以滿足對方的優越感和虛榮心。從人性角度講,這樣等於你認同了對方的觀念,當然會給人以極大的滿足感。所以,拜人為師者往往得到大多數人的喜歡和認同。反之,好為人師卻不是一件可取之事。不管是基於一種什麼樣的心態,也不管你的意見是對是錯,是好是壞,一旦你主動指出來,如果對方和你不是親密到無法再親密的朋友或家人,很有可能他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還會采取不友善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