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平靜地回答說:“陛下請息怒。您不要小看這馬骨頭,它會為您變出千裏馬。”
國王聽了之後很納悶:“此話怎講?無用的馬骨頭怎麼能變出活馬來呢?”大臣說:“死的千裏馬尚且肯出500兩黃金,何況是活的千裏馬呢?聽說陛下肯花500兩黃金買一架千裏馬的骨頭,天下的人就會相信您真的愛惜千裏馬,因此很快就會把活的千裏馬送上門來的。”
國王認為大臣說的有道理,就以隆重的儀式埋葬了馬骨。這件事不脛而走。果然不到一年,就有人把3匹千裏馬送到了國王的麵前。
身帶千金欲求千裏馬而不得,用500兩黃金買回一架馬骨,就有3匹千裏馬上門求購。其中得失,一目了然。故事中的大臣做的“吃虧”事自然也就變成了好事。可這樣的“好事”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這需要通達世事的智慧,敢於吃虧的勇氣。所以,做人做事時不要隻看到眼前的一點小利就不肯放手,更不要抱著死也不吃虧的心思,要學會在表麵的虧損中求得藏在暗處的福利。
拚命離間,省得攻堅
我國古人在政治鬥爭和兩國交戰中就已經把“離間”“反間”等計策運用得出神入化。俗話說“禍起蕭牆”、“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當從外麵無法突破敵人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從敵人內部想辦法,而離間無疑是最為實用,也最為奏效的方法。
該小人的時候,絕對不能君子
人們經常會以君子或小人評論別人的品行,每個人都喜歡和君子交往,厭惡小人。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君子坦蕩蕩,行事光明磊落,顧及他人的利益,所以每個人與之交往起來都會放心,覺得安全。而小人是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者,他們不但從不關心別人的利益,還會損害別人的利益。所以,在與小人的交往中,君子往往是吃虧受屈的一方。
之所以小人常常戰勝君子,獲得利益,並不是因為君子不如小人聰明。通常是君子行事光明正大,所以缺點、弱點暴露無遺。而小人則是因為躲在暗處,盡管耍陰耍狠,手法上卻漂漂亮亮,無懈可擊。於是正、邪之間的對戰,通常是小人踩住了君子的弱點,而君子要抓住小人的“辮子”卻是難上加難。所以,小人很容易耀武揚威,得意於一時;而君子要戰勝小人,必須要有“以小人之道還治小人之身”的能耐,而且不能被自己的君子性格所束縛,不屑和小人計較。事實上,該小人的時候,絕對不能君子。
明朝弘治年間,有一次兵部抓到了一個叫做王和尚的強盜首領,在審判過程中,王和尚在事實麵前隻能認罪,而且咬出了另外兩名主要從犯多應亨、多邦宰兄弟。
隨後,這兩名原本以為自己可以逍遙法外的多家兄弟也被緝拿到案,認罪服法。
人證、物證俱在,罪犯已經認罪,本應是鐵案一件了,但奇怪的是,沒過多久,多家兩兄弟的母親卻不斷上告說兵部審判不公,她的孩子是冤枉的,要求重審。
這時,擔任兵部尚書的王陽明看過案宗後,知道王和尚本就是個臭名昭著的強盜土匪,他交代的多家兩兄弟的罪行也都與事實相符,而且,多家兩兄弟也已經認罪了。可此時,他們的母親卻如此囂張,到處喊冤,一定是認為能為兒子翻案無疑,但她憑什麼如此有恃無恐呢?王陽明認為其中必有文章,他推想多家兄弟的母親可能已經買通了王和尚準備翻供,好為兒子脫罪。
於是,重新審案當天,王陽明以安全為由,將審判地點設在衙門後堂的密室。密室昏暗,審判桌子下麵又用布簾擋上,王陽明預先在桌子底下藏了一名官員,然後再傳提三名罪犯。三名罪犯到了之後,王陽明隻隨意問了幾句話,事先安排好的衙役便前來報告說有貴客來訪,王陽明就借口出門迎接客人,把三名罪犯單獨留在密室裏。三名罪犯眼看四下無人,就立刻抓住機會,交頭接耳起來,三人先是相互埋怨,又把原先商定給王和尚的好處複述了一遍,在王和尚表示同意後,還把準備串供的說辭又互相印證了一遍,確定沒有漏洞,才安靜下來。
等王陽明回來之後,事先躲在案桌底下的官員立刻爬了出來,將王和尚準備要為多家兩兄弟脫罪的供詞重述了一遍。三個罪犯一看,當場傻眼,拚命叩頭請求饒命。
對這種已經串通、買通好的案子,如果王陽明隻是威威嚴嚴地坐在公堂之上,除了嚴刑逼供之外,恐怕也隻能將人放了!而王陽明能夠講究辦案技巧,聰明布陣,智慧斷案,該小人的時候,絕不君子,如此狡猾的罪犯,也隻有認罪的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