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四十八)(1 / 2)

遲峰招招手,示意孫啟坐下,孫啟明白,這是要討論一下最近北邊日急的河羅戰事。

孫啟本是個破落秀才,三年一試的科舉,他連考三次,分毫不進,便也死了仕進的心,後來他的老師看他是個人才,幾經周折把他推薦給自己以前的一個學生,那人便是遲峰,遲峰起初不以為意,打算安排孫啟當個軍中普通的主簿文書,可幾番接觸深談之後,他越發器重孫啟,暗自將其引為自己的軍師,在孫啟屢獻奇計,立下戰功後,由遲峰提議,吳俊山作保,獲得昭帝同意,特授孫啟為北軍主將,三品官銜。就這樣,孫啟以一介布衣之身,在不會半點武功的情況下,躋身軍中大員,這樣的人怎麼可能不忠於遲峰呢?

嚴格來說,河羅不能算作一個國家,而是一個緊密的部落聯盟,在以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河羅人分散成北方荒漠草原的數百個部落,部落的首領稱為部主,掌管著本部落的一切事物。河羅人勇猛彪悍,又擅長弓馬騎射,所以幾百年間各部落殺伐不斷,直到百年前,幾乎在與華朝開國統一戰爭的同一時期,河羅出現了一位強有力的領袖,名叫克列。他本來是一個部主的遺腹子,但是由於其父被殺,部落滅亡,就和他的母親一起成為了另一個部落的“賤民”,相當於奴隸。河羅的各個部落都把家庭和子民劃為三等,最高等的是有戰功的家庭,他們享有許多特權,稱為“上民”,相當於貴族;中間一等的雖然沒有戰功,也沒有特權,但是可以從事自己的事業,比如冶煉、畜牧、甚至買賣,這些人稱為“良民”;最低等的就是“賤民”了,他們大多是戰俘,或者是犯了部落禁令的人,這樣的人完全成為他人的附庸,但和普通意義上的奴隸有所不同,“賤民”並不專屬於某個人,而是屬於整個部落,可供整個部落的人驅使和奴役,比之奴隸更為悲慘。

因為種種的機緣巧合,加上自己的勇武,克列最終掃平了河羅各部,並且自立為可汗,打亂了原有部落的建製歸屬,重新劃分領土,在他的規劃下,河羅分為六個部落,他自己作為總領,然後派自己的親信擔任各部落的部主,並且取消了各部落部主的世襲製,這樣一來,河羅就由以前鬆散的部落變成了類似聯盟的國家,而且,可汗牢牢掌控著這個國家。更為重要的是,自從克列汗統一河羅以來,它就成為南邊華朝的心腹大患,尤其在華朝武祖時期,華朝與河羅之間展開了比較大的幾次決戰,華軍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河羅也因此喪失了不少疆土。

黃任獨自約見了肖南宇,也告知了肖南宇許多機密:

林允貞之所以把肖南宇安排到鄭瑜的帳下,雙方是有不言自明的默契的,尤其在鄭瑜了解過肖南宇的基本身世背景以及與林允貞單獨談話以後,鄭瑜更加明白林允貞未曾說出口的目的。一則,鄭瑜及其帳下軍隊是林允貞指揮的兵馬當中最能打的一支,整體戰力最高,各位將領的武藝也都不俗,立下的戰功也是最多,肖南宇分到鄭瑜麾下,無疑是最容易出功績的捷徑,即便隻要逢戰掛名,一仗不打也能積攢下不少功績,這當然也是最淺顯的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