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新規則
時代不同了,許多老的規則都要改變。窮人成天考慮的是如何維持生存,至於社會的變革、信息的變化,他們很少留心。當聽到“時代不同了,你要改變你的規則”時,窮人會抬起頭來表示同意,當他們再埋頭工作時,仍然走老路子。我們的社會進入信息時代,與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不同,財富的代表已不再是土地、工廠,而是集中了智慧力量的各種信息,如知識、創意、網絡等。成功的有錢人的曆程也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創造財富不一定需要“千層商台,起於壘土”式的積累,創造財富的實力並不全看年齡、智商、教育背景和政治、財力基礎,更重要的是要有更新的觀念。
一、資產與負債的區別
如果你想致富,資產和負債的區別這一點你就必須明白,這是第一步規則,了解它可以為我們打下牢固的財務基礎知識。這是條規則,聽起來似乎太簡單了,但人們大多不知道這條規則有多麼深奧,大多數人就是因為不清楚資產與負債之間的區別而苦苦掙紮在財務問題裏。
有錢人獲得真正的資產,而窮人和中產階級獲得債務,但他們以為那些就是資產。
大多數情況下,這個簡單的思想沒有被大多數的成年人掌握,因為他們有著不同的教育背景,他們被其他受過高等教育的專家,比如銀行家、會計師、地產商、財務策劃人員等等所教導。難點就在於很難要求這些成年人放棄已有的觀念,變得像孩子一樣簡單。高學識的成年人往往覺得研究這麼一個簡單的概念太沒麵子了。
是什麼造成了觀念的混淆呢?或者說為什麼如此簡單的道理,卻難以掌握呢?為什麼有人會買一些其實是負債的資產呢?答案就在於他所受的是什麼樣的基礎教育。
我們通常非常重視“知識”這個詞而非“財務知識”。而一般性的知識是不能定義什麼是資產、什麼是負債的。實際上,如果你真的想被弄昏,就盡管去查查字典中關於“資產”和“負債”的解釋吧。其實資產就是能把錢放進你口袋裏的東西,負債是把錢從你口袋裏取走的東西。
曾有這樣一對年輕的夫婦,隨著收入的增加,他們決定去買一套自己的房子。一旦有了房子,他們就得繳稅——財產稅,然後他們買了新車、新家具等,去和新房子配套。最後,他們突然發覺已身陷抵押貸款和信用卡貸款的債務之中。
他們落入了“老鼠賽跑”的陷阱。不久孩子出生了,他們必須更加努力地工作。這個過程繼續循環下去,錢掙得越多,稅繳得也越多,他們不得不最大限度地使用信用卡。這時一家貸款公司打電話來,說他們最大的“資產”——房子已經被評估過了,因為他們的信用記錄是如此之好,所以公司可提供“賬單合並”貸款,即用房屋作抵押而獲得的長期貸款,這筆貸款能幫助他們償付其他信用卡上的高息消費貸款,更妙的是,這種住房抵押貸款的利息將是免稅的。他們覺得真是太幸運了,馬上同意了貸款公司的建議,並用貸款付清了信用卡。他們感覺鬆了口氣,因為從表麵上看,他們的負債額降低了,但實際上不過是把消費貸款轉到了住房抵押貸款上。他們把負債分散在30年中去支付了。這真是件聰明事。
過了幾天,鄰居打電話來約他們去購物,說今天是陣亡將士紀念日,商店正在打折,他們對自己說:“我們什麼也不買,隻是去看看。”但一旦發現了想要的東西,他們還是忍不住又用那剛剛付清了的信用卡付了款。
很多這種年輕夫婦,雖然他們名字不同,但窘境卻是如此的相同。他們的支出習慣讓他們總想尋求更多的錢。
他們甚至不知道他們真正的問題在於他們選擇的支出方式,這是他們苦苦掙紮的真正原因。而這種無知就在於沒有財務知識以及不理解資產和負債間的區別。
再多的錢也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除了改變他們的財務觀念和支出方式以外,再沒有什麼可以救他們的辦法了。
正確的做法是不斷把工資收入轉化成投資。這樣流入資產項的錢越多,資產就增加得越快;資產增加得越快,現金流入得就越多。隻要把支出控製在資產所能夠產生的現金流之下,我們就會變富,就會有越來越多除自身勞動力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來源。隨著這種再投資過程的不斷延續,我們最終走上了致富之路。
請記住下麵這些話:
有錢人買入資產;窮人隻有支出;中產階級買他們以為是資產的負債。
二、獲得個人的財務自由。
人類渴望擁有的是自由,“不自由,毋寧死。”但自由要有錢作為保障,有錢就有更多的自由和保障。如果你有足夠的錢,那麼你不想去工作或者不能去工作時,你就可以不去工作;如果你沒錢,不去工作的想法顯得太奢侈。所以你要追求財務自由而非職業保障。
怎樣實現個人的財務自由呢?擁有多種收入來源和多次持續性收入,是一個人擁有個人財務自由和時間自由的基礎。
過去,一個家庭的收入來源很單一。現在,很多家庭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收入來源,如固定工資加房屋出租的租金收入或其他兼職收入。如果沒有兩個以上的收入來源,很少有家庭能生活得非常安逸。而未來,即使有兩個收入來源很可能也不足以維生。所以,你應該想辦法讓自己擁有多種收入來源。如其中一種出了問題,會有其他收入來源支持著。
在未來,人們需要為自己規劃一套包含各種不同收入來源的收入組合,即使失去了其中一種收入來源,你也不會感覺到太大的影響,生活總會有保障。
你擁有幾種收入來源呢?
假如你想多擁有一種收入來源,你可能會找一份兼職工作。但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多種收入來源。因為你這是在幫別人“賣命”。你應該有屬於自己的收入來源。
這個收入來源就是“多次持續性收入”。這是一種循環性的收入,不管你在不在場,有沒有進行工作,都會持續不斷地為你帶來收入。
一般性收入來源可以分為兩種:單次收入和多次持續性收入。
有研究表明,並非所有收入來源都是相同的,有些收入來源屬於單次收入,有些則屬於持續性收入。你隻要問一下自己下麵這個問題,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收入來源是屬於單次收入,還是多次持續性收入。
“你每個小時的工作能得到幾次金錢給付?”如果你的答案是“隻有一次”,那麼你的收入來源就屬於單次收入。
最典型的就是工薪族,工作一天就有一天的收入,不工作就沒有。自由職業者也是一樣,比如出租車司機,出車就有收入,不出車就沒有;演員演出才有收入,不演出就沒有;包括很多企業的老板,他們必須親自工作,否則企業就會跑單,甚至會垮掉,這些都叫單次收入。
多次持續性收入則不然,它是在你經過努力創業,等到事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即使有一天你什麼也不做,仍然可以憑借以前的付出繼續獲得穩定的經濟回報。要想獲得多次收入,通常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方式,以一個作家為例,他在寫書期間一分錢都賺不到,而是要等書出版後才會有報酬。這前後需要兩年的時間,作家才能獲得這個收入來源。但是,這種等待是值得的,此後,作家每半年就會收到一張相當優厚的版稅支票。例如:金庸先生雖已退休隱居,但是每年的版稅收入還是高達2000萬新台幣。這就是持續性收入的威力——持續不斷地把錢送入你的口袋。
第二種方式就是銀行存款。存款達到一定數額,你不用上班靠利息也能生活。利息屬於典型的多次收入,但是銀行的利率太低。你想每個月拿到2000元,差不多要有150萬元的存款,還要交20%的利息稅。
第三種方式是投資理財。就是通過購買股票、基金、房地產等項目使你的財富升值。但這首先需要你有一筆很大的資金,而且還需要非常專業的機構幫你運作,才能確保你的投入產生穩定的經濟回報。這種方式在國內還不夠成熟,風險比較大。
第四種就是特許經營。像麥當勞、肯德基的老板即使什麼都不做,每個月也能夠獲得全球所有加盟店營業額的4%作為權益金——因為你加盟了他們,就得向他們繳管理費用。
其實,有錢人真正的財富,不在於他擁有多少金錢,而是他擁有時間和自由。因為他的收入來源都是屬於持續性收入,所以他有時間瀟灑地花錢。
因此,財務自由不是在於擁有多少錢,而是擁有花不完的錢,至少擁有比自己的生活所需要更多的錢。在有錢人看來,金錢數量的多少並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怎樣看待金錢,怎樣根據自己的收入製定合理的開支計劃。在獲得財務自由的同時,我們還應關注精神的升華,獲得心靈的寧靜平和。
要有超前的致富意識
錢多錢少並不重要,關鍵是要樹立掙錢的長遠目光。掙錢是天經地義的,但為了掙更多的錢,必須要培養這種意識,眼前的利益必須放在長遠的規劃中來看待。
在國內幾乎無人不知的一代華商霍英東,在香港的富豪中,他不是最有錢的,但他一直無私地支持國內的公益事業,所以他也最負盛名。
霍英東主要經營博新公司,還有地產、建築、酒樓、航運、石油、酒店、金融、航空和公共交通等項目,持有40%澳門娛樂公司及信德船務的股份和40%的董氏信托股份,通過董氏信托持有東方海外國際企業與奧海企業50%股份等,並投資珠江兩岸汽車輪渡服務,擁有廣州白天鵝賓館、東方石油主要股權和漠尤航空少數股權及加拿大一批物業。其總資產已超過130億港元。
在香港華商中,霍英東的起點可能是最低的。他本是船民之子,當許多人已腰纏萬貫時,他每天還在為吃飯問題苦苦掙紮。同李嘉誠一樣,他沒有祖業可以繼承,也沒有靠山可資蔭庇,完全憑借自己的遠大胸襟和永不氣餒的創業精神,赤手空拳打天下,創建了自己的商業王國,大膽、勇敢、冒險、創新再加上堅忍不拔,成就了一個香港商業界傳奇。霍英東吃苦耐勞的作風同樣是廣東商人精神的典範。他性格開放,容易接受新事物,勇於創新;他境界高遠,不因小成就而滿足,永遠追求創業生活;他不甘渺小,意誌堅定,從不轉移目標,永遠忙忙碌碌,用事業體現自身的生存價值。
他上中三時,日本侵華,時局動蕩,他輟學加入了苦力行業,從事了各種不同的苦力工作,雖然他表現不錯,但無奈收入太微薄,看看出頭無望,於是他自動辭職了。一個人當被生活逼到絕處的時候很容易萎靡不振,但也有可能更加頑強、更加發奮,然而,饑餓、勞頓沒有使他屈膝;反而,更加激發了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日本投降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漸漸平息,人們生活趨於穩定,各行各業也漸次走上了發展軌道。霍母以其生意人的眼光,看準了運輸業務急劇發展的前景,便放棄了雜貨店經營,把股權賣了8000元,租下了海邊的一塊地皮,再次經營起駁運生意。霍英東替母親管賬,代她去收傭金,工作十分勤奮。母親雖然精明穩健,是一家之主,但婦道人家僅以小生意為滿足。霍英東卻不然,他不滿足於現狀,一心想做成一番大事業,在這方麵正好可以彌補母親的不足。他領會到這樣下去很難有太大的發展,便開始留心觀察,等待機會。
1948年,霍英東得知日本商人以高價收購可製胃藥的海草,他更加具有先見之明,以自己從小在舢板上長大的經驗,他知道這種海草生在海底,而且是在太平洋柏拉斯島周圍才有。於是他當下便買來一艘6l英尺長的摩托艇,並聯絡到十多個想賺錢的漁民,一同駛向柏拉斯島。
他的判斷沒錯,但海草全部賣完結算時,他們在海上6個月的含辛茹苦的所得竟然隻夠開銷,等於一無所獲。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從這年lo月起,中國數十萬誌願軍從丹東、集安相繼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打響了曆時3年之久的抗美援朝戰爭。戰爭當然意味著破壞,也意味著巨大的傷亡,是拚儲備、拚資源的重大武裝衝突,但對於商家來說,卻意味著商機。朝鮮戰爭使當時的香港成了中國的對外物資中轉港,大量的軍用物資堆積在碼頭上,在這裏處理的剩餘物資也無法估計。出生於駁船世家的霍英東自知這個機會的寶貴,迅速緊緊抓住,在香港展開了駁運經營。頭次創業時他僅憑熱情,卻疏於謀劃,這次他認真吸取了以往失敗的教訓,行動之前先進行了精心的籌劃,而後才按既定方針投入營運,並在實際過程中不斷加以修正,隨機應變。
由於牢牢抓住了機會,生意搞得十分順利,他的拖船也很快由一條、兩條變成了十條、數十條,成倍增加。這次創業他終於取得了重大突破,抗美援朝曆時3年,而在這3年當中,霍英東崛起的速度幾乎可以說是一夜之間,他一舉成為香港業界新貴。
商人就是商人,無不想要贏得更多的利潤,將生意做得更大。霍英東正是如此。他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天生的商人,始終不肯歇息,狂熱地追逐著利潤,並不以已有的成就為滿足,總是在追尋著新的商機。航運上獲得成功後,霍英東又看準時機,大膽涉足香港地產市場。
1954年,霍英東創建了立信建築置業有限公司,放手從事地產業的投資經營。當時香港從事房地產投資的人很多,因為這是一個賺錢又多又快的行當,但真正在地產生意中獲得成功的人卻總是有限的。
從買進第一宗房地產起,幾年內,立信建築置業有限公司所建的樓在香港已到處可見,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名下有30多家公司,大部分經營房地產。
霍英東說:“今天,一個傭人也可以擁有一層樓,他隻需要付一筆小錢。不需要住房者還可以‘炒樓花’,若半年或一年成交,往往能賺個對本。但是若用5年完成一項建築計劃,那就每年隻賺5%了。這種預售樓宇的方法,很像內地的集資建房,買賣雙方都有方便之處。”霍英東的這一成功發明,引來了香港地產界的紛紛效仿,港島地產業由此刮起了一場具有“革命”意味的旋風,有力地推動了地產業的發展。小冊子的宣傳形式使“炒樓花”的方法盡可能詳盡地廣為人知,也使霍英東的地產生意越做越活。他說:“我們開展各種宣傳,以使更多有餘錢的人來買,譬如來港定居或投資的華僑和僑眷,以及勞累了半生、略有小積蓄的職員,加上賭博暴發戶和做其他生意漲滿了腰包的商販,都來投資房地產。誰不想自己有房住?隻要有更多的人關心房地產,了解它,我們的生意就有希望。”
霍英東的真正突飛猛進,其實是從20世紀60年代初他經營房地產的同時兼“淘沙生意”開始的。60年代初,香港房地產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樓宇、碼頭建設興盛,對河沙的需求量猛增,霍英東本人也在經營房地產的過程中為建築材料的緊缺傷透了腦筋。也許正是因為他出身於水上人家,有著與其他房地產商不一樣的參考係,他非常具有遠見,想到了另一條財路:海底淘沙。
海底淘沙是一種費工多、收獲少的行當,商人們不僅不願輕易問津,甚至視之為畏途。但霍英東卻有自己的如意算盤:從海底淘沙,不僅可以獲得大量建築用沙,而且可以挖深海床,植海造地,是一個很有前途的事業。隻不過要想在海底淘沙中賺大錢,靠一般方式不行,需要加以改革,運用現代化的設備。
為了實現海底淘沙的設想,霍英東派人到歐洲訂購了一批先進的淘沙機船,用現代化手段取代落後的人力方式。憑著為人所不敢為的果敢精神,霍英東從香港商界的視野盲點找到並挖到了寶,創出了奇跡。與此同時,霍英東奇招獨出,又與港府有關部門訂立了長期合同,專門由他負責供應各種建築工程所用的海沙,這無疑是享有了淘沙生意的壟斷權,成為香港淘沙業中的王者。此後,香港各區的大廈建築、各處碼頭的建築,以及填海工程,均由霍英東的“有榮公司”負責供應海沙。
他做生意的基本戰略講究的是“超前”意識,在思考上要有超前眼光,在落實上要有超前行動,因而他一旦思考成熟,便迅速動手。“填海造地”設想的實現過程也是如此:主意既定,便開始緊抓落實,大手筆地從美國、荷蘭等國購進先進機具,放開手腳地承造當時香港規模最大的國際工程——海底水庫淡水湖工程的第一期。此舉打破了外資壟斷香港地產業的舊局麵,並使霍英東“房地產工業化”的格局又增加了一項“填海造地”。‘及至後來,這一壯舉不斷地為香港房地產同業商人所沿用,成為香港地產業發展的一大趨勢。
遠大的目光加上超前的行動,是霍英東的經營智慧。但回顧他的創業經曆,寶貴的還有他所具有的屢挫不餒的事業心,以及吃苦耐勞的精神,這其實也是許多商人的共性。
總之,要想成為一位成功的老板,必須具備長遠的掙錢眼光和致富意識,這一點是必不可少的。
有信心就有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