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談到的所謂清高、孤傲與怠慢其實是一種自私心理,這三者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它們相互作用的結果往往使你孤陋寡聞,而其中危害人最深的則是傲慢。
傲慢是粗俗。它嘩眾取寵、盛氣淩人,往往擺出“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俗態。
傲慢是無知。它庸俗淺薄,狹隘偏見,表現出夜郎自大的心態,是虛榮和一知半解結合的怪物。
傲慢是愚蠢。它故作高深,附庸風雅,其實是井底之蛙的仰望,是矯揉造作的不高明的表演。
傲慢是自負。它會使人覺得難於接近,隻得敬而遠之,或避而躲之。
傲慢是流沙。常常導致事業的失敗。
中國的傳統文化素來鄙視傲慢,崇尚平等待人。一般來說,知識越多,學問越廣的人就會越謙虛;文化越低,氣量越小的人就會越傲慢,被奉為千古宗師的孔子說過這樣意思的話:不要強不知以為知,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師。謙遜的態度會使人感到親切;傲慢的架子會使人感到難堪。
相傳南宋時江西有一名士傲慢之極,凡人不理。一次他提出要與大詩人楊萬裏會一會。楊萬裏謙和地表示歡迎,並提出希望帶一點江西的名產配鹽幽菽來。名士見到楊萬裏後開口就說:請先生原諒,我讀書人實在不知配鹽幽菽是什麼鄉間之物,無法帶來。楊萬裏則不慌不忙從書架上拿下一本《韻略》,翻開當中一頁遞給名士,隻見書上寫著“豉,配鹽幽菽也”。
原來楊萬裏讓他帶的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此時名士麵紅耳赤,方恨自己讀書太少,後悔自己為人不該傲慢。
要做到不傲慢需要注意做到如下兩點:一是認識自己;二是平等待人。防止傲慢首先要認識自己。一個人要正確認識自己是很不容易的。傲慢的人要麼自以為有知識而清高,要麼自以為有本事而自大,要麼自以為有錢財而不可一世,要麼自以為有權勢而壓人。殊不知,山外有山,樓外有樓,還有能人在前頭。人貴有自知之明。古今中外成大事業者,都是虛懷若穀,好學不倦,從不傲慢的人。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其晚年的文學造詣可說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他從不恃才傲物,仍一遍遍修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夫人怕他累壞了身體,勸他說:“何必這樣自討苦吃?又不是小學生,難道還怕先生生氣嗎?”歐陽修回答說:“不是怕先生生氣,而是怕後生笑話!”虛心自知,才是醫治傲慢的一劑良方。
與人交往一定要做到平等待人。平等待人不僅是文明禮貌的行為,也是人品修養的天平。平等待人是針對傲慢無理而言的。它要求人們在社會交往中,不管彼此之間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條件有多大的差別,都一視同仁。待人要切忌“勢利眼”。古人說“不諂上而慢下,不厭故而敬新”,就是告訴我們待人時不應用卑賤的態度去巴結逢迎有權勢、有錢財的人,而怠慢經濟條件較差,社會地位不高的人。人本無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格作為人的一種意識和心理深深地附著在人的身上,並應時時加以維護。人格的基本要求是不受歧視,不被侮辱,即要求平等。
如果你不願遭到別人的反感、疏遠,那你就切勿傲慢和過分強調自我。如果人人都注意加強品德修養,人人都謹防傲慢,那將會使我們的人際關係更加和諧,使我們生活得更加幸福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