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是她對丈夫趙明誠的思念,離愁別緒,難舍難分,愛之愈深,思之愈切,另外也是一種甜蜜的偷偷地咀嚼。
李清照的一生是傳奇的也是多磨的,國破家亡,離愁別緒,她的一生無不體現在她的詩詞中,她的氣質也因此盡顯無疑。“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從骨子裏講,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氣節和政治上的堅定外,還追求人格的超俗。她總是清醒地持著一種做人標準,頑強地守著自己的節操。在丈夫趙明誠去世之後,她痛苦萬分,可是麵對國破家亡,又能堅忍不拔。
李清照是命運多舛的女詞人,她的一生處在那樣一個動蕩的年代,她的精神品質和氣質,因她的才華而倍加光彩奪目。
著名的女作家三毛,也是這樣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女性代表。
三毛並不是一個美女,她是一個披散著長發,攜著書和筆漫遊世界的人。她經常赤著腳在撒哈拉的小街道的廢墟中尋找她的寶貝,一個輪胎能被她當做坐椅,一個撿來的駱駝頭骨能讓她欣喜萬分。她穿著她淺藍色的牛仔褲和荷西一起在撒哈拉沙漠中快樂地生存。
她的氣質征服了所有人,作家梁羽生這樣評價她:“有些本來是含義美好的名詞,用得濫了,也就變成庸俗不堪了。才子才女滿街走是一個例子,銀幕、熒屏上的奇女子頻頻出現也是一個例子。我本來不想把這種已經變得俗氣的銜頭加在三毛身上的,但想想又沒有什麼更適合的形容,那就還是稱她為奇女子吧。‘奇’的正麵意思應是‘特立獨行’,按辭海的解釋,即誌行高潔,不肯隨波逐流之謂也。”
是的,三毛是一個奇女子,她一生流浪過54個國家。她是有著獨特氣質的人,她的《撒哈拉的故事》描繪了她和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的酸甜苦辣,可當荷西不幸離開人世時,她悲痛欲絕。
“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這是她寫的《橄欖樹》,曾經一度在大陸和台灣流行。這首歌表達了她獨特的心境,她把她的感情寄托在文字裏。
一個女人可以沒有美麗的容貌,沒有修長的身材,但她卻不應該缺少文學修養。沒有文學修養的女人,就如沒有經過加工的工藝品,毫無價值。文學恰似一個打磨器,能將女人的內涵和氣質完美地打造出來。詩書能塑造女人的靈魂,改變女人的氣質,讓女人由內而外散發一種詩書氣。沒有文學修養的女人就像無本之木,虛有高大的枝幹和繁茂的樹葉,但隨時會因外在的暴風驟雨而倒下。這樣的女人讓人讀起來索然無味。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曹雪芹筆下的黛玉就是這樣一個猶如精靈一樣的女人,飄逸輕盈,渾身散發著空靈的詩書氣,眾女兒中唯黛玉作詩極妙。這與她從小跟隨賈雨村學習古代詩書有著極大的關係。
也許是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讓很多女性已經基本上不讀詩了,國學文化也因此流失了一部分,這不僅對於文化的傳承是個損失,對於女性自己也是不利的。很多女人變成一副空殼子,成了工作的機器,內在美喪失了。詩書氣中有一種感性美,空靈而婉轉。有詩書氣的女人,談吐自然文雅,落落大方,給人一種審美的愉悅。
所以,多讀詩書對女人是有好處的。於人,品其香而餘味無窮。於己,腹有詩書氣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