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說服的技巧(2)(1 / 3)

尼赫魯不禁望著死去的羚羊叫道:"請你寬恕我,我以後再也不用槍了!"

我們不明白尼赫魯為什麼要跟別人談這個,但他逼真地描述了羚羊受傷喘息、淚水直流和羚羊的生性溫和。假如他的用意是用羚羊來比喻在英國殖民統治下受苦受難的印度人民,倒也真能令傾聽者感動。

如果這段話缺少事實細節的描述,別人恐怕不易了解尼赫魯愛好和平的心,也不易讓別人動感情。

學會多角度的細致觀察

想要事實得以複現,首先必須確實掌握事實真象。這個本領各人大不相同,接觸同樣的事實,有人觀察深刻,有人觀察膚淺,問題全在於觀察者自己。

對於一件事實的觀察,我們難免會因為受信仰、觀念、思維方式等的影響而出現偏差,難以把握事實的真象。因此,我們在各方麵都要抱著求實的態度。

要把事實生動、鮮明地複現出來,更隻能用求實的態度來描述。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得排除各種先入為主的觀念,以誠實之心來麵對我們的對象。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過:"我們的認識如同光線從窗格子射進來,是由我們的心製造出來。"

要把握事實真象,隻能用客觀的態度來觀察。一開始就不抱客觀的態度,無疑會在先入觀念的影響下以偏差的眼光來看待事實。結果不但看不到事實真象,反而看見了自己的先入觀念。

你能確實說出今天早上出門時太太或孩子穿什麼衣服嗎?或者能說出路上遇到的那位朋友的穿著嗎?一般人恐怕會這樣回答:

"好象是藍西裝,紅領帶……記不清了。"

我們觀察事物時,隻注意突出的地方,因此隻能看到極為狹小的部分,所以我們有必要學會盡量以客觀的態度,從多角度細致地進行觀察。

我們看問題也不能絕對化。例如喝茶通常用茶杯,換句話說,茶杯是用來喝茶的。但在特殊情況下也能做其它的用途,不僅僅隻能用來喝茶:寫完墨筆字後可以用茶杯盛水洗筆,這也就做了一種文具;在我們極度憤怒時,也可能摔茶杯,這就成了一種泄憤的工具。

總之,茶杯不止是用來喝茶。酒瓶也不一定隻用作盛酒的容器。無論什麼東西,一般都不限於擔任一種角色,有時候也會出乎意料地擔任另外的職責。

由此可見,茶杯或酒瓶不能與當時的具體情況脫節而成為絕對性的東西。因此我們必須多角度地思考,避免頭腦僵化。

當然,茶杯的確是喝茶的用具。首先要承認這個事實,否則也就不叫茶杯了。但如果不考慮具體的時間與場合,僅用一種固定的觀念觀察一件事,無疑會使問題孤立而無法融通,以致把握不到事實的真象。

平時我們聽人說"豈有此理"、"以前都是那樣,為何現在這樣,真是奇怪!"這都是以固定的角度看問題的結果。使人感到無奈的是,一般人都習慣於這樣看問題。本來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因為一點小事就斷然說:"他沒信用,我們從此一刀兩斷!"這顯然是把對方的偶然失信行為絕對起來,硬認定是對方的本性而不肯原諒他。

我們要從各方麵觀察事物,而萬萬不可鑽牛角尖。因為事物都會呈現複雜的姿態,容易令人眼花撩亂,摸不清真象。

說服的基本方式

說話行為建立在說話者與傾聽者之間的關係上。語言學家都認為:要得到預期的說話效果,首先得分析傾聽者。

一般傾聽者不會自始至終一直同意對方的意見,因此就需要說服。或者說話者一開始就覺得需要說服,所以才會進行說服工作。目的雖然明確,但在進行說服時,不掌握一定的條件和方法,不容易收到預期效果。

盡管說話者是說話行為的主體,但說話者一定要把傾聽者看成主體。就說話行為來說自己是主體,但決定說話效果達到與否的卻是對方,所以不得不把對方視為主體。

在前麵的章節裏,我們已經花了相當的篇幅來討論說話者的態度,怎樣的話才能讓人聽進去,以及怎樣讓人聽得明白,如何應付聽眾等等。但總的來說,不好好研究說服對象的條件、立場、性格及思維傾向,則不會有效果。

懂得隨機應變

有一位汽車推銷員現在基本上每月可以推銷十幾輛車,殊不知他剛入行的時候兩個月都賣不掉一輛車。那時,當他問顧客要不要小轎車,顧客表示不要時,他甚至連改換話題問"要不要小型貨車呢?"都不會。

但他進步很快,原因是他從賣掉第一輛車中學會了隨機應變。有一次他挨門挨戶地作訪問,偶然問到一位中年經理:"要不要買小轎車?"

"我們倒想要買一部,但現在沒那麼多錢。"

他腦子裏想到了"分期付款"的辦法:

"我們可以接受分期付款,不一定要馬上付全部的車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