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之所以答不上,是因為朋友的問話使他陷入了一個二難境界。如果“沒想到被石頭絆了一下”是真話,那麼,王陽明的“心外無物”不是真理;如果“沒想到被石頭絆了一下”是假話,那麼王陽明就是在製造謊言。由此可見,運用二難推理可以將持錯誤觀點的人處於進退維穀的境地。
在辯論中,一方指出兩種可能,又由這兩種可能引申出使對方難於接受的結果,迫使對方在二者之中擇一,而處於進退維穀的境地。
兩親家喜好開玩笑,一次,一家辦喜事,宴請親家,請柬上寫道:“來,就是好吃;不來,就是見怪。”另一親家看了這個請柬,也沒在意,還是大大方方地去參加宴會,他帶了一份禮物,禮單上寫道:“收,就是愛財;不收,就是嫌禮輕。”
請客者的請柬寫得真“苛刻”,或是好吃,或是見怪,兩者都將使對方難堪,若認真探究,請客者設置的二難推理並不高明,因為它不是在特定的語境中自然形成的,而是挖空心思編造的。如果故事隻發展至此,無疑是缺乏機智、缺乏幽默的。被請者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才顯得棋高一著。因為他具備答辯的機智,他同樣以請客為題,巧妙地反擊,把難堪還給了東道主。至此,故事才獲得了強烈的幽默效果。
巧設二難可以使你在日常調笑中獲勝:
妻子悶悶不樂,丈夫很著急,一直追問原因。妻子說:“昨天夜裏,我做了一個噩夢!”
丈夫一聽,極力安慰:“不要緊,夢是反的。”
妻子說:“真的嗎?你可不許騙人!”
丈夫說:“不騙你。”
妻子要求他發誓。
“我發誓。”丈夫說,“不過,你到底做了個什麼夢呢?”
妻子說:“我夢見咱倆一起去首飾店,我想買那條24K的金項鏈,你偏不肯,今天咱們去好嗎?”
妻子是個會施展伎倆的人,她不直說自己的要求,直說恐怕丈夫回絕。她先要把丈夫降服住,再逼其就範。她使用的法寶就是巧設二難法。她的悶悶不樂,原來是裝出來的,目的是誘導丈夫落進自己的圈套。她讓丈夫發誓,把丈夫牢牢地拘禁在自己的語言陷阱裏,當妻子亮出“謎底”,丈夫才發覺上當,可已為時太晚了。他陷入了二難困境:如果”夢是反的”為真,那麼他就得為妻子買金項鏈;如果“夢是反的”為假,那麼他的誓言就不真實。妻子的計謀天衣無縫,順理成章,丈夫隻好俯首聽命。
巧設二難法用於反擊謬論更為有力:
巴依老爺問阿凡提:“世上真有聰明藥嗎?”
阿凡提說:“有!巴依老爺。”
巴依老爺:“能不能給我一些。”
阿凡提:“可以。”
阿凡提轉身捏了10個泥團交給了巴依,叫他每天吃一丸。幾天後,巴依來問:“那聰明藥該不會就是泥團吧?”
阿凡提答:“你確實變聰明了。”
巴依:“可我並不感到聰明啊?”
阿凡提:“那你就要再吃10粒。”
巴依:“……”
真是聰明也不是,糊塗也不行,讓你左右無路,前後碰壁。
一個人去考汽車駕駛執照,口試時,主考官問:“當你看到一隻狗和一個人在車前,你是軋狗還是軋人?”
“當然是軋狗了。”男子答道。
主考官搖了搖頭說:“你下次再來吧!”
那男子頗不服氣:“我不軋狗難道還軋人不成?”
“你應該刹車!”
主考官提出的是一個“兩難問題”,回答這種問題需要靈活的頭腦,稍不注意就會陷入對方的圈套。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對於有意和我們為難的人,我們也不妨利用類似的問題給對方以適當的教訓。下麵的這個故事可供借鑒。
河南大財主金泰來是個有名的刻薄鬼。袁世凱稱帝時,他也想趁亂世之機,克扣長工的工錢。
某日,他擺了幾桌酒席,把長工奴仆都叫來,說:“今天請大家隻為袁大總統占了皇帝,咱們喜慶喜慶。”為了慶賀皇帝登基,我想賞在座各位每人200兩白銀,隻是有個條件,每人說一件我從來沒聽過的事就行。說對了有賞,說錯了受罰,罰他一年的工錢。”
大夥兒一聽,心想,這哪是請客?分明軟刀子殺人,想扣工錢啊!一個個隻好皺著眉頭想對策。
一個小丫頭說:“老爺,從前我家養了一隻鴨,一天下7個蛋,3個‘雙黃’的,4個……”
沒等小丫頭說完,金泰來就一擺手說:“聽說啦,我家的鴨子,一天下過10個蛋喲!哈哈哈……把工錢抹去!”
一個長工說:“老爺,我見過一隻狗,兩隻眼睛朝前,兩隻眼睛朝後,兩隻眼睛朝左,兩隻眼睛……”
“唉!別說啦!這算啥,一邊長6隻眼睛的狗,我都見過!哈哈哈,把他的工錢抹掉!”
金泰來一口一個“聽說過”,把長工們的血汗錢都給吞了。這時,一個當奶媽的仆人站起來說:“老爺,奴家姓趙,我家祖父說,他與你家曾祖父有八拜之交。論起來,你還得叫我姑奶奶呢。這事你一定聽說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