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縣於元朝至元年間正式立縣。從立縣始至明朝嘉靖年間,該縣一直沒有修築正式的縣城。直到嘉靖後期,由於沿海屢遭倭寇侵襲,人員財物損失極為慘重。在當地士紳百姓的強烈要求下,時任鬆江府知府方廉才開始下令修築上海縣城。
嘉靖三十二年,上海縣城終於修築完成,結束了該縣二百六十年有縣無城的奇特曆史。
從空中俯瞰,上海縣城看起來就像一個橢圓形的大鴨蛋,它位於鬆江府城東北九十裏,周回九裏,高二丈四尺。縣城共有六個城門:東門朝宗,南門跨龍,西門儀鳳,北門晏海,小東門寶帶,小南門朝陽。又因禦敵防寇的需要,城牆四周還設有不少敵樓平台。
萬曆三十七年二月十八日,下半夜。天地間一片幽黑,伸手不見五指,房屋外天寒地凍,冷得人直打哆嗦。
若是在往常,上海縣城內此時正是夜深人靜、黑燈瞎火的時刻,辛苦勞作了一天的老百姓們肯定還在深深的睡夢之中。
然而,今天卻有例外。
不知道從夜裏幾時起,上海縣城的大街小巷裏竟然漸漸出現了許多挑著燈籠趕路的人們。這些人三兩成群,行色匆匆,絲毫不顧黑夜與寒冷,好像約好了一般紛紛向上海縣衙方向趕去。
縣城小南門下漁坊附近喇叭巷中部,有一座青磚綠瓦的四合院民房,這裏是夏書信家現在居住的地方。
約莫寅正時分,夏書信和他的二哥夏書禮兄弟倆才在家人的催促下,各自挑著燈籠,提著長耳竹籃,走出家門,向縣衙方向走去。
今天,夏氏兄弟和那些半夜三更早早出門的很多人一樣,都是要到縣衙考棚去參加鬆江府上海縣本年度的童子試第一場考試——縣試。
約莫一個月前,鬆江府治下各縣接到了南直隸提學道下發的一紙公文。公文通知,今年鬆江府的童子試正常舉行。屆時,提學道大人將按臨本府,監督檢查。
在大明朝,士農工商,士為四民之首。平民百姓要想改變命運,出人頭地,九成九的人都要走讀書、科舉、入仕的道路。
金榜題名,中狀元,招駙馬,欽差巡按,光耀門第......這是大明朝無數普通老百姓的人生最高理想。
自太祖皇帝建立科舉取士、為國求才的製度以來,經過二百多年的演變和完善,大明朝的科舉製度已經形成了一整套非常完善的規章製度。
簡單的說,一個普通的讀書人要想出人頭地,必須要分別經過童子試、鄉試、會試、殿試的考驗,才能做到“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童子試又稱院試,一共包括三場考試,分別是縣試、府試和道試,三試都通過者,即可被授予生員身份,也就是俗稱的秀才。
在所有正式科舉考試中,縣試是最低一級科考,是普通讀書人夢想的起點,每一個想要出人頭地的學子都不敢不萬分重視。
在功名利祿的極致誘惑下,無數大明帝國的臣民們在剛剛懂事之後,就自覺或不自覺的走上了讀書科舉之路,千軍萬馬湧上獨木橋,奮不顧身向前衝。
就拿小小的鬆江府來說,據說僅僅今年就有數千名學子報名應考。單就上海一個縣,到縣衙禮房報名應考的儒童就有千餘名。由此可見,大明的老百姓對科舉功名的狂熱向往。
按照慣例,童子試縣試要在各縣縣城設點舉行。這個考試地點的設置也是因地製宜各有不同。
富縣一般設有專門的考棚,考生可以在考棚內安心考試,免受風吹日曬,寒氣侵擾。窮縣的考生可就倒了大黴了,他們要麼在破舊的縣衙大堂考試,要麼在露天考試,風風雨雨的,一場考試下來,考生們可要糟好大的罪了!
上海縣曆來是江南膏腴之地,而且學風濃厚,文人才子輩出,各種教學設施齊備,設有專門的考棚。本次上海縣試的地點就在縣衙旁邊專門用來考試的考棚內舉行。
依照南直隸提學道的規定,縣試開始時間約莫是在當日黎明卯正時分。
到了二月十八日這一天,為了能夠一舉得中,很多心急的考生和家長半夜三更就舉家起床準備了,弄得整個縣城早早就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夏書信他們居住的地方離縣衙不算太遠,又因為有夏書禮這個久經“考”驗的老生鎮場,所以兄弟倆並沒有像其他新手考生那樣慌慌張張,早早就到縣衙那邊受冷遭罪。
現在雖然已經是二月天了,但是鬆江府這裏的天氣依然冷的邪乎。
這麼冷的天,一個個像個傻瓜一樣在縣衙門口幹等,確實是一件十分考驗人毅力的苦差事。
夏書信哥倆是算準了時間才走出家門的。
走在狹窄幽暗的古老巷弄之中,回想著半年來的離奇遭遇,夏書信不禁有一種時空錯亂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