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寄語觀音堂
不得不承認,寫這本書的過程,就是認識梁家莊觀音堂的過程。一邊寫,觀音堂在我心中的形象一直在變。當它終於由模糊變得清晰,從粗淺變到精致,由平凡變得越來越高大時,我卻徹底被自己的淺薄擊倒了,越來越覺得,自己無力對觀音堂做一個客觀、豐富、深入地解讀。
轉而又想,神靈之地,如何能容一個凡人清晰地、一層層剝落?
釋然。
其實,藏身於梁家莊村的這個觀音堂,地理位置極其隱秘。若不是有人帶領,很不容易找到。也曾經聽人說,多少次與它擦肩而過都沒看到。
半年多時間,走出走進好多次,每一次卻總還須很認真地記路,很努力地尋路,而也總是免不了要走錯路。
或許,這也是觀音堂的神秘之處?當你渴望去看一樣東西,卻怎麼也尋不到,甚至總是與它擦肩而過,會不會也是一種遺憾之美?
當然,觀音堂以這樣的方式給人以遺憾,是不合適的。好東西,必然要與人分享才是。
如何領略觀音堂的美?
如果你僅僅是看到觀音堂,如果你僅僅是在觀音堂走了一圈,甚至如果僅僅是進得觀音殿看了一眼那些塑像,還是無法真正品味它的美。梁家莊觀音堂的美,觀音殿的美,那些塑像的美,必得靜下心來,剝開每一個故事,靠近每一尊塑像,品味每一個細節,才能真正懂得,當初一千個神靈聚會的真味。
那滋味,悠長,又悠遠。
許多第一次來這裏的人,從觀音殿出來後總是忍不住慨歎:這麼好的瑰寶,怎麼早不知道呢?
入進人心裏的,除了深邃的神靈之魅 ,還是攝魂的藝術之美。
讓更多的人知道,也是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長治市郊區支持我寫這本書的目的。
觀音堂,1960年被列入長治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被山西省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初常朝潤、郜光先們修築這座觀音堂,或許僅僅是作為家廟,至多是村廟來對待的。他們怎麼也不會想到,曆經430年風雨之後,觀音堂還能以這樣一個完整的形象聳立於梁家莊;他們更想不到,觀音堂早已不再是梁家莊的觀音堂,它的知名度,越來越遠;觀音堂與世界的距離,越來越近。
一直處在“深閨”中的觀音堂,正在華麗地浮出水麵。
參觀資料:《長治觀音堂明代彩塑》張斌宏
《古代藝術瑰寶石,明代彩塑珍品》,作者 楊巧靈
各種網絡搜集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