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不忘舊,永念尚王及其後人,也許是康熙帝人格上的最大長處。尤其是康熙四十一年正式為尚之信平反之後,他總覺得朝廷有負於尚王,有欠於尚氏家族。因此,不僅千方百計照顧尚氏族人生活,而且大量起用尚王後代為官。由於他的言傳身帶,其後曆屆皇上都不斷重用尚王後人,致使尚氏家族世世忠心報國,代代有人做官。其中,康熙六十‘年裏有四十九人,雍正十三年裏有九人,乾隆六十年裏有五十人,嘉慶二十五年裏有七人,道光三十年裏有十四人,鹹豐十一年裏有三人,同治十三年裏有二人,光緒三十四年裏有九人,宜統三年裏有二人,計一百四十五人。加上順治十八年裏的六人,總共一百五十一人,四品以上就有一百一十三人。就是說,於國事、宦途而論,尚氏家族與大清皇朝共始終。自古以來,除了皇族,身前身後如此榮耀,沒有高於尚王的。
其中,官運亨通當以尚之隆的七房一支為最。有康熙四十三年七月二十日禦賜金匾“謙柔敬慎”和配聯“介圭永錫推恩誼,列戟長新重國姻”為證。
之隆的兒子尚祟屏,九歲欽踢佐領,十八歲由皇後做媒,娶簡親王喇布之女,冊封為和碩額附,康熙五十年十月任大內頭等侍衛,五十三年十一月晉升為內大臣,雍正三年三月任京都三陵領侍衛內大臣,六年七月晉升為三陵總理大臣,八年正月補授盛京五部尚書,協理將軍事務,十一月晉升為盛京總理大臣。
崇屏的兒子尚玉成,乾隆二年十五歲欽賜佐領,嗣任禦前侍衛,為副參領,後封中憲大夫、武顯將軍。
玉成胞弟尚玉德,官至武顯大夫。
乾隆五十年,皇上為慶祝(四庫全書)工程告竣,自己大年初一得個玄孫,實現五代同堂兩件大喜事,於正月初六在乾清宮設“千臾宴”。隻有兼備四品以上官職、年過花甲兩個條件者,才有資格參加。尚玉德與宴方知,自己四位侄輩維翔、維枚、維綸、維塤也有幸到場,共赴曠代盛會。
玉德的兒子尚維升,官至廣西左江鎮總兵,乾隆五十三年奉旨平定安南國內亂,五戰五捷後不幸陣亡。
海城尚氏宗祠於乾隆十年、嘉慶二十年兩次重修,始終風格質樸,廟貌莊嚴,存在三百一十多年,最終毀於文化大革命。尚王墓亦然。“紅衛兵”刻墳掘墓時,棺內香氣依然撲鼻,令人頭暈,卻真真切切地看到老王爺形象、裝束依舊。然而僅僅十分鍾後,服裝、遺體便化成灰了。他們將金銀、珠寶、漢鼎、禦刀等貴重物品哄搶之後,隻把滿滿兩土籃的剩餘東西交公。置於王爺肚臍處那個猴珠則傳來傳去,互相賞玩,後來也不見了。迫交到公社,轉到縣城展覽時,已所剩無幾了。棺撐中的木炭雖然有所變質,卻仍可使用,後來被人拉走兩大膠皮車。
公元1996年,關東尚氏十四世傳人、平南親王尚可喜十二世孫尚德新,個人出資三十萬元重新修建起莊嚴的尚王墓。嗣後,又由尚氏家族集資五十萬元,在前麵套院加修了兩座大殿的紀念館,使之成為前館、後陵,設施完備的尚王陵園。為國家保存了文物,同時也為海內外數萬尚王子孫尋根、祭祖提供了理想場所,而且將越傳越遠,成為遠近馳名的旅遊勝地,為小新村、大新屯、八裏鎮,乃至海城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效益。.1999年10月10日尚王陵園全部工程告竣,舉行剪彩典禮時,不僅尚氏族人、周圍百姓千餘人踴躍前來,正在海城參加中國首屆“清·平南親王尚可喜生平與(尚氏宗譜)學術研討會”的全體清史專家和海城市黨政領導同誌也應邀出席,使整個儀式越發隆重,火爆……
1999年8月1日初稿於
中國俠都遼寧大石橋市金牛山;
1999年12月6日(農曆十月二十九日)
尚王逝世323周年忌辰定稿於
遼寧海城市八裏鎮小斷村尚王陡因。
〔附錄一〕
尚可喜年譜
王尚之信平反。
尚氏祭祖歌
歌 詞
尚久蘊
尚氏家族源流長,
炎帝苗裔①薪火旺。
太公兒女②千重浪,
近古之祖平南王。
混沌初開明失鹿,
追隨赤日照四方。
掃蕩殘秒淨轉坤,
膚與王情父子長③。
昆侖萬丈迎風雪,
珠江千裏古渡航。
王宮花草縈鄉夢,
百登樓台係耕桑。
雲貴天高逆庵狂,
①指尚氏為炎帝後裔,見儀記·齊世家第二》。
②指尚氏為薑尚後裔,見《史記.齊世家第二漁》。麵爆熊幹孟軍三萬二試,墓蒂雨抵率雨主疏耍稱“聯與王情同父子,誼若手足”。
孤臣獨撐金眠壯。
韜鈴白發籌帷惺,
淩煙閣上性字香①。
九芭彩風鳴高崗,
聖賢事業無涯量。
五色雲飛麟在囿,
編鍾清瑟聲悠揚。
泰山如礪黃河帶②,
國典重姻列社③長。
翠嶺藍天拜祠廟,
其裘克紹奕世芳。
①唐貞觀十七年,太宗李世民修“淩煙閣”,掛二十八功臣畫像。
要仇書。封功巨表》:_“便黃河如帶夏_泰山若礪一與君共之一愛波苗裔”。橫批霧攘篡喪畏年,禦筆‘書尚府‘“一介圭永福雍惠斷確裔童國姻”,(附錄四〕報紙摘錄
1、清代:海城出了個大人物
——清·平南親王尚可喜其人其事
早聽說海城在清代出了個有名的大人物叫尚可喜,曾官至親王,地位僅次於皇帝,也有傳言說尚可喜差點做了皇帝。10月初,一座“尚王陵園”在海城市八裏鎮小新村東南的文安山西麓建成,記者前去采訪,對這個曆史人物有了全麵的認識。
說說尚可吝其人
尚可喜1以抖年生在海城,小時候即隨父從軍‘父親戰死後,他繼承父業,21上即領兵作戰。後棄明投金,隨清朝人關征戰,屢建戰功,被清封為平南王,後來v稱封為平南親再。
在史學界,尚可喜是個有爭議的人物,在老百姓.中也有傳言說尚可喜是“叛徒”,爭議的焦點即為他的“棄明投金”。氣在舊史學家看來,尚可喜是個“貳臣”o 10月9日,在遼寧海城賓館舉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全國首屆“清·平南親王尚可喜生平暨《尚氏宗譜》學術研討會”。與會者有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博士導師王思治,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劉璐,遼寧曆史學會會長顧奎相,曆史學博士研究生葛洪源,中國社科院曆史所研究員赫治清等等一些史學界人士和尚氏族人共50餘人。據研討會稱,這是近代以來史學界對尚可喜這一曆史人物及其《尚氏宗譜》所進行的具有相當規模和較大影響的一次學術活動。
尚可喜的一生是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交織在一起的明末清初度過的。青年時,他效力明王朝,為明朝“血戰十餘年”,戰功顯赫,被譽為“勇而善謀”o 31歲時,他棄明投清,之後,為清東征西討。在吳三桂叛亂中,他剿吳蕩耿(耿精忠,清叛將之一),堅決維護清朝統一。在維護清朝統一中,他起了決定性作用。從社會的進步和曆史的發展來看,與會者稱,尚可喜無疑是個值得肯定的人物。
幾見本識:雄護墳一.不擂分裂
自清太宗始,清王朝為實現統一、鞏固統一奮鬥了三代40餘年。尚可喜恰恰生活在這三代。清人關30年後,全國開始安定,百姓開始休養生息,重建家園,恢複地方經濟。降清的吳三桂當時駐守雲南一帶。吳三桂為平西王。他為謀個人利益,與清公然對抗。吳三桂的叛亂帶動了除尚可喜駐守的廣東省以外的南方八省,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被叛軍控製。清王朝岌岌可危,已做了退出北京,回山海關以外的準備。吳三桂等對此時的尚可喜利用各種手段引誘、鼓動和威脅,都沒使尚可喜動搖。當時的情形是尚可喜傾向叛軍,清朝必亡。正是他的反對分裂,矢誌助清統一,才使清政府有了喘息之機。其實,當時的形勢對尚可喜極不利。他勢單力孤,廣東已成了一座孤島。此時,尚可喜為表對清忠誠,已備好大量薪柴,隨時準備叛軍得勢時“舉火自焚”。也曾在實覺自己無能為力時“上吊自殺”一次,未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