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3 / 3)

十年辛苦不尋常

首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評獎感言

首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1980—1990)於1991年11月揭曉,39家出版社的96種圖書聯袂獲獎,在出版界、文學界和翻譯界引起不小的反響。人們對這次評獎普遍給予關注和好評,不僅在於它彰獎了一批確屬優秀的外國文學圖書,而且在於它以點帶麵地反映了十年來外國文學出版工作長足發展的盛景。從這次評獎總結成就、展示成果的整體效果來看,說它是十年來外國文學出版工作的一個縮影並不為過。

首先,獲獎圖書在品類、層次上的齊全與多樣,比較好地反映了外國文學圖書出版全麵而蓬勃的發展。96種獲獎圖書中,除跨時代的12種文學史類、工具書類著作外,屬於20世紀以來的現當代文學家的著作約有40種,幾乎近一半。從圖書的類別看,理論性、研究性的著作有24種;作品性質的圖書中,又包括有小說、散文、詩歌、戲劇、電影等不同門類,以及它們所反映的古典主義、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等不同思潮流派;其中還有5種屬於通俗類文學。這種不同領域裏的優秀圖書的多樣彙聚,大體上反映了十年來的外國文學圖書出版由少到多、由古到今的演進情形。 ,

國家版本圖書館曾編過兩本外國文學圖書目錄,一本是《1949一1979翻譯出版外國古典文學著作目錄》(中華書局1980年版),一本是《1980—1986年翻譯出版外國文學著作目錄和提要》(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前者收30年間的書目共1200餘種,其中“古典”是主角,作品性質的圖書居多;後者收6年的書目就有了300多種,古今並重,雅俗兼濟,理論性的著作明顯増多。把實錄兩個時代的出版狀況的書目稍加對比即可看出,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中,外國文學出版工作因拓新了觀念、擴展了視野,圖書出版的路子更加寬廣,品種也更見豐富了。這種變化給新時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帶來的助益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給廣大文學愛奸者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使他們在人類優秀文學遺產的審美遨遊中陶冶了情操,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使中國的文學工作者有豐盛的借鑒和廣泛的參照,從而有可能走出封閉狀態,而對世界文化進行民族的文學文化事業的構建與創造。近幾年我國文學發展中出現的“尋根文學”以及許多中青年作家的創新突破,都與化合現代外國文學中的有益養分不無關係。我們的許多作家在他們的創作談中,都談到了意識流、新小說派、魔幻現實主義等流派和福克納、海明威、馬爾克斯、川端康成、昆德拉和艾克瑪托夫等外國作家對他們的積極影響。作家們多由中譯本了解和認識外國有關的文學現象,因此外國文學對他們的影響實際上是以外國文學圖書的翻譯出版為中介的。我以為,人們談論新時期中國文學的發展與演進,如果無視外國文學的圖書出版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極不公正的。因為它作為整體文學事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內在地融入了文學的接受——創造的總過程之中。

第二,獲獎圖書中品高質優者占了主體,這也是十年外國文學出版工作導向正確、趨向健康的一個基本反映。這不隻表現在獲獎圖書中有5種關於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著作,說明有關馬列主義的言論及思想的著作在外國文學圖書出版中仍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還主要表現在不同領域裏的圖書均力求思想性和文學性並重,一批頗具份量的名家名作和叢書、套書顯現了外國文學圖書出版工作的主體趨向。

特等獎中的《外國文學名著叢書》和《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叢書》,著眼於以點帶麵,從一古一今的不同角度綜攬了世界文學長河中卓有價值的作品,而《巴爾紮克全集》、《托爾斯泰文集》和《高爾基文集》則點中求全,在全作的係統捜集中盡現一個文學大師的整體風貌。這些大型套書不僅給外國文學愛好者提供了閱讀和收藏自己喜愛的名家名作的好機會,而且顯示了一個文學大國的出版者應有的重視人類一切文學財富的氣概和風度。

理論性圖書的漸趨繁榮,是新時期外國文學出版的一個顯著特點。獲獎圖書中的《外國文學研究資料叢書》囊括了古今以來的許多重要文學思潮、流派和作家作品的理論資料。它從1979年開始麵世,雖印數愈來愈少,仍在堅持出書,這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出版界以發展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為重的鍥而不舍的精神/理論性圖書中的著作類圖書占有13種,這也是近十年來外國文學研究工作飛速發展的一個佐證。其中,《美國文學簡史》、《十七世紀英國文學》等史類著作縱向角度係統而深入地論評了有關文學現象;《外國名作家大辭典》、《外國婦女文學辭典》等工具書則鳥瞰全局,簡約而準確地述介了著名作家的生平與創作。普具有較高學術水準的著作,有力地反映了我國學者對自己研殼對象全麵、熟悉的了解和獨到、深入的認

通俗外國文學的翻譯與出版也是在新時期中得到較大發展的一個方麵。由於後來有些出版單位把關欠嚴、偏求利潤,使所出圖書良莠不齊、泥沙俱下,因此一度引起頗多微詞。但從嚴格的意義上說,文學作品品位的高下與作品形式的俗雅並無直接的關係。通俗的形式可能出傑作,嚴肅的形式也可能出贗品,一切還是取決於“怎麼寫”。本次評獎,《一千零一夜》、《大飯店》、《亂世佳人》、《夏威夷》等屬於通俗文學的作品榜上有名,是很讓人感到欣幸的。這不僅對這些品位不低、格調不俗的作品是一種褒揚,而且這種選優拔萃也構成了一種導向:外國通俗文學的翻譯與出版應當發展,但須著眼於有益於讀者審美需求的選優汰劣。

這次評獎中獲獎的出版單位,既分布廣泛又相對集中,既反映了一些老社的積累有成,又反映了一些新社的經營有方。從數量上看,獲獎的圖書涉及39家出版單位,其中既有中央級出版社,又有地方性出版社,既有專業性出版社,又有綜合性出版社,是相當普泛的。事實也是這樣,十年來可出外國文學圖書的出版社無不“八仙過海、各顯其能”,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小社直逼大社,“地方”不讓“中央”,是人們有目共睹的。但同樣符合事實的是,競爭之中有高下,強中更有強中手,因此,獲獎出版單位又表現了相對集中的一麵。96種圖書中,人民文學出版社有17種,居第一位;上海譯文出版社有14種,居第二位;漓江出版社有10種,居第三位。名列第四位的是譯林出版社和湖南文藝出版社,各有6種,並列第四位。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上海譯文出版社,建社時間長,編輯力量雄厚,30多年來聯係了一批高水準的譯者,積累了一批高層次的選題,因此,它們是在一個相當雄厚的基礎上開展十年外國文學出版工作的,它們比白手起家的出版社有更多的好選題和好圖書,,是理所當然的。他們獲獎品種之多給予人們一個有益的啟示:好的出版局麵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立足於基本建設和長期積累,手中有了豐富多樣的好選題,才能隨心所欲地做出好文章。比較而言,幾乎與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在外國文學出版方麵成三足鼎立之勢的漓江出版社,特別不易也特別值得人們敬重。這個創建於新時期的地方小社,從一開始就一板一眼地以選題的新穎性、結構的係列性和層次的多樣性拓辟著自己的天地。先是小型的《外國文學名著》叢書、《域外詩叢》鋪墊基礎;繼而又有《法國二十世紀文學叢書》和《外國通俗文庫》錦上添花,後來又以薈萃名家、名作、名詞的國內首套《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叢書》的大型叢書獨領風騷。如今漓江出版社已在讀者中建立起了良好的聲譽,而這聲譽在很大程度上是同它獨到的外國文學圖書尤其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叢書》聯係在一起的。漓江出版社在前有老社“擋路”,後有新社“追趕”的情勢下,大膽地著眼於現當代,獨到地設計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叢書”,是極富魄力和眼光的。應當說,他們占據的不是一方一般的天地,而是外國文學圖書出版中的一個製高點。在獲獎出版單位中擠入前四名的譯林出版社,也是外國文學出版方麵的一匹“黑馬”。他們建社時間更短,然而他們一步有一步的追求,,一作有一作的影響,即拿不久前出版的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來說,那就不是一般的作為。單就其內容晦澀和卷帙浩繁所造成的難讀又難譯來說,就足以使許多出版者望而卻步。然而,譯林出版社大膽地拍板,精心地組織,以高層次的翻譯、高質量的編輯、高水準的裝幀,把這套人們久聞其名未謀其麵的名作完美地奉獻給讀者。他們在外國文學出版方麵著眼於提高、著力於補缺的苦心和誠心都於此可見。地方文藝出版社隻有形成獨有的特色才能在外國文學出版領域中占據一席之地,這是為許多事實所一再證明的。湖南文藝出版社、安徽文藝出版社、花城出版社、雲南人民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百花洲文藝出版社、重慶出版社等出版單位,都以自己獨到的選題開掘和作品係列,為外國文學圖書出版的整體繁榮作出了貢獻,而他們也由此拓寬了自己的領地、擴大了自己的影響。正因老社有老社的做法,新社有新社的招數,大社有大社的優勢,小社有小社的長處,各自都在自己的基礎上運籌帷幄,盡顯身手,全國的外國文學出版工作才能如此持續地繁榮與昌盛。這是我們事業的現狀,更是我們事業的希望。

從總結經驗、完善評獎的角度來看,這次首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評獎也似存在某些不足或缺憾的地方。比如,漓江出版社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叢書》,無論就其選題的份量、翻譯的質量和出書的數量來看,都理應給整套叢書以重獎,現隻選出其中3種給予單本書獎,似感不夠。獲獎的96種圖書中,屬於俄蘇文學的就有9種,幾乎近10%,而有關列夫?托爾斯泰的竟有三種之多,這樣的比例似感過重了一些。就獲獎圖書的譯者來看,老一輩翻譯家占了絕大多數,近幾年湧現出來了的並不遜色的中青年譯者的成果相對地少了一些。另外,有的社獲獎品種之眾與有的出版社一本沒有所形成的反差,也感覺懸殊了一些。評獎是一種選擇,是選擇就會有缺憾,尤其是麵對十年來數以千計的各種門類的外國文學圖書,其缺失就更是難以避免。重要的是所選的基本的“點”是否比較好地涵蓋了基本的“麵”,用這樣一個大的標尺來衡量,我以為首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的評選大體上是全麵而公正的,稱得上是近年來圖書評獎中比較成功的一次。後記

因為工作和興趣的原因,這些年就有關外國文學現象發表了一些議論,撰寫了一些文字,梳理之後一看,竟也有十數萬字,而且內容大致集中在“雅”(嚴肅文學或純文學)與“俗”(通俗文學或暢銷小說)的兩個方麵。因此,一本小書很快編就了,而且根據它的內容特點確定了書名。

“雅”的一方麵是本書的主體部分,“中篇名作賞析”、“情愛名著小評”以及“外國文學雜談”都可歸入此類。“中篇名作賞析”和“情愛名著小評”,多係我為自己參與編選的小說選本或主編的有關辭典所撰寫的短文。我的用意不僅在於如實賞析原作從內容到形式上的妙趣,而還在於探索一種短小精悍的評論風格,近求文從而字順,遠求言簡而意賅,以盡可能精約的內蘊和活潑的文筆吸引人和打動人。這樣的意圖也許並沒有完全達到,但這樣的嚐試卻使我自己感到了不少愉悅。有這樣的結果也著實不錯。

“俗”的一方麵即“通俗文學專論”部分。這一部分文章原係《新聞出版報》主編謝宏先生所約訂,我們都共同感到當代外國通俗小說作品在我國青年讀者中影響甚大,需要有一些評析文章對這些作家作品說長道短,以對有關外國通俗小說的出版與閱讀給予一定的影響。但因該報的《書譚》專欄半月一次,一次隻能發一篇文章的一半,便有幾篇未能再在該報發表,我計劃中還有的斯蒂爾?丹尼爾小說論、西村壽行小說論,也未再繼續撰寫。但我所論到的幾位通俗小說家,無疑是青年讀者中影響最大的,從中也可見出外國通俗小說創作的某些側麵及其在我國出版界和讀

書界的有關反響。

這些文字如今能作為書的形式同讀者見麵,主要是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編輯和領導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便使得這本小書踩著由他們所搭成的“列石”,走到了讀者諸君的麵前。盡管說“感謝”之類的話頗顯俗氣,但我還是要執意俗氣一回:感謝陝垣人民教育出版社為這本小書的出世盡心竭力的所有人們!